(一) 经济金融形势及银行业应关注的主要风险
2011年,世界经济将会延续调整态势,受修复资产负债表和经济去杠杆化的影响,发达经济体消费需求仍无明显起色。当前经济增长仍主要依靠政府大规模救助,自主民间投资尚未恢复,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依然不足。发达经济体面临失业率高涨的局面;欧洲主权债务危机还在不断扩大和蔓延,加剧了欧洲银行体系的脆弱性;美欧日继续推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加剧全球流动性泛滥及新兴市场的资产价格泡沫和通胀压力,世界经济发展仍存在很大不确定性。
当前,我国经济平稳较快运行格局已得到进一步巩固,生产、消费、投资、进出口均保持快速增长,扩内需效果明显。但是,宏观经济金融运行中的不稳定因素依然存在。我国外部需求将继续面临较大压力,出口行业的升级和转型更为紧迫;全球流动性泛滥,原材料、粮食等大宗商品价格震荡上行,将加剧我国输入型通胀压力及资产价格上涨压力;仍然存在能源资源消耗高、环境负荷重、结构性产能过剩、国际市场依赖度高等问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产业结构的任务仍十分艰巨。
中国经济率先回归平稳增长轨道,为银行业发展提供难得历史机遇,但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银行业仍存在诸多挑战,改革发展任重而道远。
1.贷款科学化管理水平亟待提高
近两年,为应对金融危机,信贷投放力度较大。2009、2010年分别新增人民币贷款9.59万亿元、7.95万亿元。面对贷款规模和业务量在短期内的快速增长,部分银行业金融机构管理粗放、贷款“三查”不到位等问题多有发生。同时,贷款中长期化趋势日益明显,部分中长期贷款行业集中度高、整借整还风险突出。
2.融资平台贷款清理成效初显,后续风险防控不可放松
2010年,银监会组织银行业金融机构全面开展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解包还原”和“六项清查”工作,推动存量平台贷款的风险缓释,降低风险敞口。平台贷款的清理规范得以初步推进,但由于平台贷款总额高、涉及面广、结构复杂,清理和化解任务艰巨。新一轮投资冲动可能带来的风险值得关注。
3.房地产市场非理性因素依然存在
国家对房地产市场的平稳健康发展高度重视,已对房地产市场进行有效调控,但由于深层次原因,推动房地产市场泡沫积聚的因素还在增加。房地产市场运行对银行体系稳健发展具有长期和重要影响,其中土地储备贷款和房地产开发贷款是风险防控的关键领域。
4.部分金融机构操作风险管理意识弱化
2010年底,部分银行业金融机构案件出现反弹。齐鲁银行案件等多数案件发生在基层网点和所谓低风险业务领域,且多为内部人员作案,这反映出部分银行内在风险管理机制存在缺陷,对风险管理重视不够,对风险信号不敏感,对风险行为不作为,内控管理不严,制度执行不力,激励约束机制与业务快速发展中的风险管理要求存在脱节。
5.市场风险意识不足,市场风险管理体系有待完善
部分银行业金融机构市场风险意识不强,风险管理经验欠缺,交易账户和银行账户划分的准确性、银行账户利率风险和代客交易等方面的风险管控能力仍需进一步提高。尤其是面对货币政策转变、利率市场化和汇率体制改革的挑战,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市场风险管理能力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相当差距。
6.国内市场流动性逐步收缩,部分银行流动性风险上升
2010年,央行6次上调准备金率,2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银行体系流动性水平逐步回落,银行间市场利率波动性不断加大,部分中小商业银行流动性压力上升。高息揽储、高价交易存款等违规行为可能出现。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