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公务员原生态之国考热
新华网讯 “国考”意为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是国家部、委、署、总局招考在中央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一种方式。招考对象一般要求全日制本科应届、往届毕业生,部分职位需要硕研以上学历。当下“国考”被认为异常火热。有一组数据能够描述其“高温”。2004年,“国考”报名人数18.2万人,2005年31万,2006年54万,到了2010年达到144万人,6年年均递增41.2%,看来人心向往浩浩荡荡!再看看同期招录比例,2004年6.67%,2005年2.86%,除了2008年的象征性增长外,该比例稳步下降,到了2010年降至1.69%,6年招录比例年均递减20.5%。一增一降,无疑给人们以强烈的心理暗示,“热”啊!当下,“国考”、“考研”并称为考试双煞,催生了规模化的考试经济,“贮备”了大量专职“考男”、“考女”。
历史上的进仕
按照一般逻辑,社会管理者当然应该属于精英阶层。开化之前,武力勇猛者容易获得同伴的信任,赢得权威。文明之后,随着社会分工以及文化发展,社会管理者能力结构发生变化,产生方法随之改变。先秦时代,中国社会以分封制管理,世袭传承,尤以西周最为典型。周礼之下,管理国家由天子、诸侯、卿、士分级负责,按伦常,依照血缘世袭。统治阶层世袭传承不能保证系统内部人才丰盈。之后,出现了依附于贵族的“客卿”、“食客”参与社会管理。到了汉代,社会取士推行“察举制”,由地方各级政府推举自认为德才兼备的人充当社会管理者。魏文帝时期,陈群创立“九品中正”制度,以出身、品德等将人分等,论才而用。
历史在革新中进步,社会取才的途径不断拓展。到了隋朝,中国社会诞生了一大创举:“科举”取才。科举制度创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历经一千三百多年。科举制度因为分科取士,故而得名科举,其包含了诸多结构严谨的体系与构架。提及科举,人们往往想起《儒林外史》中范进,将科举与腐儒、禁锢、礼教等联系起来,饱受诟病,简直一无所事。随着时代发展,人们对科举的认识偏向于回归,各种观点不一而足。黑格尔说,“凡是现实存在的,都是合乎理性的”。科举作为千年存在,无疑有其科学性,适合当时社会结构和管制特点。
分封世袭、举荐到科举考试,中国古代社会官吏队伍的根基不断优化,选拔制度朝着公平的方向改进。这种进步在于士人之门不再依靠他人举荐、个人好恶来定夺,而是有了基本的依据。精英循环、上下阶层流动成为制度性、规范化安排。当然,在操作过程中难免有各种各样的弊端,有时甚至积弊占据了主流。
千年以来,科举催生出中国传统的统治阶层,深刻影响了中国文人,融进了民族的文化基因。读书人学而优则仕,儒家“出世”思想浓厚。为“官”意味着什么?或者是身份地位的象征,或者是经济待遇,或者是人生实现的渠道。很多文学作品将主人公高中为官作为皆大欢喜的结局印证了这种文化品性。《李娃传》中荥阳巨族公子郑生在李娃鼓励下,恢复信念和勇气,考试连中,做了高官。《窦娥冤》中的窦娥历经艰辛,饱含冤屈,死后才得到高中为官的父亲迟到的正义;《西厢记》中的张生被送上了进京赶考的大道,中了状元,才有了大团圆的结局;《红楼梦》宝玉纨绔子弟,占有巨量资源,最后仍然回归到科举为官复兴门第……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