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最大“软肋”是什么?中国汽车工业工程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付于武给出的答案是汽车零部件,尤其是关键零部件。
说是“软肋“一点不假。有数据显示,在中国汽车电喷系统、发动机管理系统、ABS和安全气囊等核心零部件的产量中,外资企业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00%、100%、91%和69%,即使是汽车内饰件、车灯等零部件,外资企业也占据了绝对优势。内资零部件的销售收入仅占全行业的20%至25%。这不仅导致了自主品牌整车企业的成本提升,从深层次上更直接制约了自主企业的自主研发和产品升级换代。

庆幸得是,已经有整车厂认识到了这一问题,并开始了创造性的探索。网易汽车从吉利汽车内部获悉,借助吉利汽车的零部件采购平台,第一次将法国佛吉亚、日本泰极、台湾信昌、延锋伟世通、延锋江森等国际一流供应商与吉利集团的核心供应商浙江利民集团、浙江顶立添翼集团等聚合在一起成立合资公司,形成利益共同体,从而在推动核心零部件供应商技术升级的同时,也实现了自身战略转型的需要。
对此,吉利汽车董事长李书福表示,什么是创新?创新就是对资源的重新组合,形成新的竞争力,形成新的经济效益。吉利正在摸索的“1+1+1”的合作模式,就是把中国的成本、市场、地方政府的政策和支持,把外国的技术、质量、资金、人才,通过资本及法律的纽带,形成利益关系,形成新的竞争力。这个过程中创新和转型升级是根本。
现状:德、美、日本模式各行其道
在世界汽车工业的发展历程中,逐渐形成了三种最具代表性的整车与零部件企业之间的关系模式。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来有为表示,第一种是以德国为代表的平行式供应体系,即整车企业和零部件企业之间基本没有资本纽带,各自平行发展,整车企业在市场化原则基础上向零部件企业采购产品,形成配套关系。同时零部件企业也可以自主开发新产品供整车企业选择,实现各自的发展,并在竞争中推动汽车行业的发展。
摸索: 1+1+1 开辟第四条道路
与上述三种模式都不同。吉利汽车供应链副总裁刘向阳表示,目前在吉利内部正在摸索一种“1+1+1的合作模式。法国佛吉亚、日本泰极、台湾信昌、延锋伟世通、延锋江森等集团公司率先实践了“1+1+1”合资合作模式,而且越来越多的国内外供应商正在积极加入此行列中。
以法国佛吉亚集团、浙江利民公司、吉利集团三者的合资为例。据了解,目前,三方已正式签署全球战略合作协议,联合成立合资公司,并将分别在浙江慈溪、山东济南、甘肃兰州、湖南湘潭、四川成都五地的吉利汽车工业园区内设厂,并在未来一两年陆续建立。据透露,合资公司在成都的工厂已经开始准备动工。

吉利、利民与佛吉亚三方签署全球战略合作协议
浙江利民实业有限公司是一家成立于1979年的民营股份公司。目前是吉利汽车内饰件方面最大的供应商,吉利70%-80%的内饰件都是由该公司供货。在谈及1+1+1合资模式时,该公司副总经理池宁平在接受网易汽车采访时表示,没有吉利,就没有利民。吉利的研究人员常年蹲守在利民公司,我们的技术水平迅速提升的同时,也形成了极强的忠诚度。也更愿意投入巨资进行技术改造。仅中控台的无缝衔接,我们就投入几千万购置了一套与外资零部件巨头同样的设备。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