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甸岛白沙门路有一栋造型挺特别的环形大楼,外观特别像福建的‘土楼’。”3月30日,接到市民梁女士的来电后,记者带着几分好奇,根据其的指引,来到这栋“土楼”内探访,发现这里居住着15户来自四川巴中的农民工。
“土楼”结构:像一个四合院
当天上午11时许,记者几经辗转,从人民大道与海甸五中路路口,徒步一段泥泞的土路,终于来到这栋“土楼”面前。它的外观是一个环形,楼高两层,外墙破旧斑驳。与周边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繁华街道相比,这儿仿佛是另一个世界。
走进这栋“土楼”,记者看到,一楼是一个偌大的“大厅”,里面停放着不少电动车、载客偏三轮车、自行车以及一些施工工具,俨然成了一个停车场和杂物间。多条电线从二楼伸到一楼,以便给下面的电动车充电。记者通过一个楼口旁的环形楼梯上了二楼。
二楼单薄的墙,将环形空间分隔成15个面积约10多平方米的房间,每个房间住着一户人家,俨然就是一个四合院。二楼廊道是呈环状、相连通的。在楼梯口处是两个用蛇皮袋围起来的简易厕所。再往前走是可以远眺四周的大“阳台”。
“土楼”来历:演艺城半成品
“你是来拍照的吧。”见到记者拿着相机上楼,在二楼阳台的居民李碧成热情地迎上来。得知记者的来意后,他特地邀请记者去他屋内参观。据李碧成介绍,他是四川巴中市人,来海口打工将近20年了,一直从事房屋木工装修。2001年,他来到这栋“土楼”居住,在这住的都是他们巴中老乡,共计15户,有50多人。
李碧成说,这栋“土楼”是一个山东的老板与别人在1993年共同出资兴建的,原来打算建演艺城。但后来出资方撤走了,老板没有资金继续投资,这儿就荒废了。现在他帮这个山东老板收租,由于这里的农民工都是打散工的,每个月就收他们租金110元,水电费自己掏。
“土楼”人家:住这里挺不错
“来,进屋一起吃饭。”看到记者在门外采访,正在廊道做饭的李阿姨邀请记者上桌吃饭。她的丈夫何开才和一位老乡正边喝着二锅头边看电视,见到记者都纷纷起身让座。何开才说,在这里住租金比城中村便宜300多元,大家都住在这儿相互也有个照应,楼下还可以放置车辆和工具,这里的治安也不错。
说起自己的子女,何开才两口子满脸欣慰地说,大女儿已经大学毕业在县城当老师,二儿子正在成都理工大学读大学四年级,在这里打工虽然辛苦点但很值得。
38岁的农民工何正朋带着妻儿一家四口在这里居住,两个孩子就在隔壁的白沙门小学读书。
“在海甸岛白沙门路有一栋造型挺特别的环形大楼,外观特别像福建的‘土楼’。
“土楼”结构:像一个四合院当天上午11时许,记者几经辗转,从人民大道与海甸五中路路口,徒步一段泥泞的土路,终于来到这栋“土楼”面前。
走进这栋“土楼”,记者看到,一楼是一个偌大的“大厅”,里面停放着不少电动车、载客偏三轮车、自行车以及一些施工工具,俨然成了一个停车场和杂物间。
二楼单薄的墙,将环形空间分隔成15个面积约10多平方米的房间,每个房间住着一户人家,俨然就是一个四合院。
“土楼”来历:演艺城半成品 “你是来拍照的吧。
李碧成说,这栋“土楼”是一个山东的老板与别人在1993年共同出资兴建的,原来打算建演艺城。
“土楼”人家:住这里挺不错 “来,进屋一起吃饭。
说起自己的子女,何开才两口子满脸欣慰地说,大女儿已经大学毕业在县城当老师,二儿子正在成都理工大学读大学四年级,在这里打工虽然辛苦点但很值得。
38岁的农民工何正朋带着妻儿一家四口在这里居住,两个孩子就在隔壁的白沙门小学读书。
回复该发言
海口海甸岛白沙门惊现“土楼”
2 回复:海口海甸岛白沙门惊现“土楼”
共有2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