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晚报报道:这几天教育界的一件大事,乃是上海纽约大学在陆家嘴的奠基仪式。原版的纽约大学可是诞生了三十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世界级名校,现在能在上海滩与华东师范大学合作开家分号,的确让人眼睛一亮。尽管现在离陆家嘴校区开张还有一段时日,但学校的国际化色彩仍是不容置疑的。别的不说,英语将成为该校的官方教学语言——换言之,老师讲课,学生做题写论文,全得用英文。无独有偶,南方科技大学目前也已经开始实践全英文教学。甚至在很多老字号的高等学府,校方也纷纷鼓励教师进行全英文授课。不难想见,在一些教学资源雄厚的发达城市,高教语言的英语化进程已经稳步展开。
对用英语上课的意义,教育圈外的朋友或许认识不足,认为这肯定会弱化学生的母语能力。其实这也未必。用外语教书并不等于用外语生活,除非你迈出国门。举个例子:重庆来的小学妹见了成都来的学长,肯定还是用四川话“套磁”,尽管他们进了教室都得习惯听英语。就算你在上海纽约大学上课,只要你打开电视,拧开广播,摊开《新闻晚报》,看到的还是方块字——这点刺激量,绝对够你维持现有的汉语水平了。
但有的朋友可能会再问:我们毕竟是中国人,学微积分、高等物理、有机化学,统统用英语,是不是超累?和用母语学习这些内容的美国同学相比,我们是不是有点划不来?
恐怕也未必。从某种意义上说,用英文学自然科学,更能节省学生的时间。首先,这个星球上的通用科技语言是英文,读专业期刊,写专业论文,不懂英文压根不行。若学生一开始就接触英文科技文献,以后就少了很多语言转型的痛苦。第二,现在科技发展太快,很多新术语新名词,汉语已经来不及翻译,若直接用英文学岂不省事?第三,国内有些理科教科书,往往写得枯燥干涩,而且不喜欢把科学原理的推导过程说清楚,让人读了如堕五里雾中。优秀的教科书则比较注重原理的推导过程,让外行也可以一步步看懂。所以,对有一定英语基础的读者来说,用英文学自然科学反而更便捷。
有的朋友或许还会说:让中国的精英学生都去熟悉英文,以后谁来增强中国的文化凝聚力,提高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此言谬矣。中国的文化影响力的确需要增强,但这并不等于让全世界都去说汉语。汉语博大精深,能够说好汉语的西方朋友还是少数,因此到目前为止,英语依然是我们向外展示的主要语言媒介。如果我们能把英文说得熘,这反而是对国力的一种提升,因为这至少显示了中国人的智慧和适应能力。而且这也使得我们在对外交往中获得了一定语言优势:我们能够听懂他们的语言,但当我们自己说四川话或者上海话的时候,他们却听不懂。由此看来,外语教学动摇不了国粹,且会增益国力,何患之有?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