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34底盘的SU-85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当时各国的坦克装甲车辆设计人员都绞尽脑汁。有一些设计者虽然知道这是个技术瓶颈,但是仍然试图硬闯蛮干,一味提高装甲厚度和火炮威力,结果设计出了类似“虎王”这样火力、防护超群但机动能力极其薄弱的重型坦克,这条蛮干道路的极端便是疯狂的“鼠”式超重型坦克,这个180吨的大家伙如何送上前线都是个头痛的难题(不过也不必太担心,因为前线会自动朝它靠拢的)。实践证明,在技术水平没有大的突破之前,硬闯蛮干决不是解决问题的良方。另一些设计者就比较灵活,他们的思路是尽一切可能(包括降低防护性能、采用无炮塔设计等)把大口径火炮安装在可移动的底盘上,在己方更强大坦克问世之前先担负起摧毁敌方先进坦克的任务。于是,一种新的战车问世了,这就是坦克歼击车。
在二战中,各国的坦克歼击车大多利用现成坦克底盘改装,多采用无炮塔设计以安装更强大的火炮,专门用于猎杀敌方坦克。这种剑走偏锋的“奇兵”思路一度非常流行。但是随着战后主战坦克的出现和发展,装甲战斗车辆设计的主流又重新回到了追求火力、机动性和装甲防护平衡发展的路子上,坦克歼击车的发展与如火如荼发展中的主战坦克相比,就好像是个被晾在一边的丑小鸭,以至于长期被人们淡忘和忽视。
可是,虽然已不像二战时那样风光无限,一些国家还是没有完全放弃坦克歼击车的发展思路,也开发出了一些比较有特点的型号。这些型号虽然大多远不如同时期的主战坦克那样有名,但也绝非等闲之辈。笔者通过本文,就是想向读者介绍几款二战后的坦克歼击车,让大家对这种另类的装甲战斗车辆有个更全面的了解。
从天而降
前苏联军队是冷战时期所有资本主义国家的梦魔,在建军思想上一直崇尚进攻,认为发起进攻规模越大、速度越快、一次突击的纵深越深,对敌人的打击也就越重。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苏军对空降兵的发展总是倾注了相当大的精力。其实早在二战爆发前,当西方国家主流军事思想仍迷恋着堑壕防御战的时候,前苏联的军事家们就敏锐地意识到了大规模运动战的价值,在世界上率先建立了独立建制的空降部队,并在苏芬战争中实现了世界上首次大规模空降作战。但由于准备不足、缺乏足够的运输机,再加上技术手段落后,二战中前苏联空降部队除了进行过少数几次不成功的空降作战外,大部分时间一直是被作为精锐步兵部队使用,并没有突现出空降部队的价值。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