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20日,福利院内的一位老人在雨中去喂猪。

3月20日,全克明老人正在劈柴。他曾连续三年被院长派出去打工。

养女(左后)到福利院来看望80岁的李兰英。
被“出租”打工,“以院养院”,去世不销户……湖北省竹山县福利院的这些养老方式,凸显中国农村养老制度的困局
本刊记者/ 王维博 (文) 柴春芽(摄影)(发自湖北竹山)
胡辉国把2000元钱交给院长,从福利院领走了两名“长工”。
“长工”之一叫全克明,53岁;另一个叫贾宏安,61岁,二人都是湖北省竹山县竹坪乡中心福利院的五保老人。
正月初五刚过,胡辉国就与福利院院长但玉堂签订了一份《用工雇用(佣)合同》,达成如下协议:
“甲方(福利院)为乙方(胡)提供二名身体健康的劳力,向乙方收取劳动报酬二人共12000元,人均按10个月计酬6000元。
乙方必须保证雇用人员的日常生活、生病就医,确保身体健康。并且负责雇用人员的人身安全,如出现伤亡安全事故,由乙方负全部责任。”
胡辉国家住30里外的秦古镇,养了二三十头牛,还有一个酒厂,虽然觉得协议有点苛刻,但还是把人领了回来。
可刚过半个月,2月20日,但玉堂就打电话把人叫了回去。“上面有人来调查了。”院长有些着急。
“我有合同,怕啥?”胡辉国说,但害怕牵扯出中间人,他便把人退回去了。
被“出租”的53岁打工仔
全克明已是第三年被派出去打工。
他个头不高,瘦脸薄唇,但眼睛有神,做事麻利。53岁了,他还是福利院里的“小全”。因为长年在外打工,他也被称为“打工仔”。
严格地说,全克明不够五保供养必须满60岁的标准,但自2007年福利院建院起,他就是第一批院民。在竹坪乡民政办的《集中供养花名册》中,全克明一栏的备注里写着:低智。“就是轻微智障的意思。”民政办主任李大健说。
所谓五保,即:保吃、保穿、保医、保住、保葬(孤儿为保教)。这项政策本是针对缺乏劳动能力又缺乏生活来源的老人、未成年的孤儿和残疾人而设计的。但对于全克明来说,被“保”的代价是要出去打工。
作为院里少数几个口齿清楚、身体健康的人之一,他已先后两次被派出打工,最远至大连。
一份当地乡政府党政办印发的《情况通报》这样写道:2009年3月3日,但玉堂私自将中心福利院院民全克明交给兴茶村村民张天伟,由张天伟带到大连建筑工地打杂工,并口头协议在保证人身安全的情况下,年工资按4000元给付。直至2011年元月4日,张天伟才将全克明送回福利院,2年一共支付给但玉堂7000元。
“(具体多少)我自己没有账,两年给了我500块钱。”全克明伸出5根手指。
全克明说,在大连,他负责在工地上打杂、看门。工地包吃包住,工钱全部交给院长。
被送回一个月之后,全克明和另一位“院民”贾宏安再次被但玉堂按人均一年6000元的标准,交给了本县秦古镇小河村的胡辉国。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