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商城C轮融资达到了15亿美元。这是一个令人震惊的数字,因为它超出了多数民营企业的上市融资额。除了四大商业银行和少数垄断央企,15亿美元是几乎所有中国企业都不敢想象的私募数字。
事实上,这与京东商城的经营模式和发展阶段密切相关,天量私募意味着京东商城的创始人刘强东及其投资者,在冲规模和创利润之间选择了前者,而这恰恰反映了近来IT投资界对于用户量的无限痴迷。
投资圈的人士透露,称为“电子商务强人”的京东商城创始人刘强东,每个月只休息两天,他最担心的就是运营和物流。本轮15亿美元的融资,第一投向即为建设物流体系。
“冲销售额容易,但是盈利非常困难。钱少了不行,钱多了又不赚钱。业务量和利润空间本身是冲突的,引入资本还要把可分得的利益再摊薄。”一位专注互联网的风险投资者称。
业务量和利润空间的冲突,几乎要颠覆电子商务的基础理念,但是刘强东和京东的投资者们更看重的是业务量,因此不惜投入巨资,意在一次性地发展到安全规模再考虑利润问题。
刘强东一直强调的安全规模是销售收入500亿元。根据预测,2011年京东商城的收入将达到240亿人民币,按照京东过往几年的销售额增长,这个目标在2012年就能实现。
为了达到这个安全规模,京东一边融资一边花钱,不求盈利只求扩张。有人问为什么京东不去美国IPO。事实上,以刘强东这样强势性格,在没有把自己的生意做到进入壁垒足够高之前,是不愿意每个季度通过报表、路演、电话会议去与二级市场投资者解释,为什么花钱越来越多,什么时候才能实现盈利这类与“安全规模”存在潜在冲突的问题。
然而投资界的潮流也为刘强东这种“先烧钱、后赚钱”的策略提供了可能。最近互联网企业的估值规模,已经从“加速跑”发展到“三级跳”的阶段了。十几年互联网的发展,给形形色色的网络帝国培养出数以亿计的潜在“人口”,而且这些人口中有许多还非常年轻,赚钱和消费的高峰期尚未来临。
这一现象在Facebook的估值上得到了极致的体现。2010年底的统计数据显示,Facebook的独立用户数量已经接近6亿,如果把facebook看成一个国家的话,它将是仅次于中国和印度的第三位人口大国。这样想想,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投资者愿意给Facebook829亿美元的估值。事实上,这与当年高盛推销“金砖四国”概念极为相像,当时高盛的主要论据便是人口社会统计学。今日投资者们大举押注互联网,其逻辑与当年并无二致。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