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文导读:
万隆:双汇不是轻易能扳倒的
投资者问责双汇
双汇会是下一个三鹿吗?
重塑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望东方周刊》记者黄冠、单纯刚 | 河南报道
如同一颗重磅炸弹,“瘦肉精”事件引爆肉类加工企业,号称“中国最大的肉类加工基地”的双汇集团首当其冲。
在3月22日的内部会议上,双汇集团提出了“快速恢复销量”计划:“全力帮助客户做好市场启动工作,目标分成三个阶段:一是3月底将销量恢复到2000吨以上/天;二是到4月15日恢复到3500吨以上/天;三是到4月底恢复到5000吨以上/天,推动市场销售尽快步入正常轨道。”
这意味着,双汇集团销量至少下降了60%。双汇集团去年利润是43亿元,今年计划利润54亿元,在销量迅速下降的情况下,如何保障资金链不断裂,是最为严峻的考验。
双汇集团能否从这次食品安全事件中汲取经验教训?公众拭目以待。3月21日,双汇集团董事长万隆首次面对媒体,接受《望东方周刊》独家专访。
为什么是“困扰”,而不是“伤害”?
《望东方周刊》:双汇集团《公开声明》说“对此事给消费者带来的困扰,双汇集团深表歉意”。为什么你们认为“瘦肉精”对消费者带来的是“困扰”,而不是“伤害”?
万隆:这个说法和媒体的口径是一致的。
《望东方周刊》:称对消费者带来“困扰”之后,有没有评估在消费者心中的反响?
万隆:我们接连发出两次声明,对济源双汇一是停产,二是履行下架收回的义务,初衷是要把我们所做的事情给广大消费者和公众公布出去。两次声明之后,我们认为事情正在向好的方面转化。
《望东方周刊》:“瘦肉精”对消费者带来的仅仅是“困扰”,而不是“伤害”吗?
万隆:对消费者是“伤害”还是“困扰”,要按照国家的标准进行认定。至于伤害及伤害程度,不是一个企业或者哪一个人来认定的,要由国家按照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评估后进行公布。我们相信国家会对这件事有一个科学的评估。
《望东方周刊》:2002年,农业部明确禁用“瘦肉精”,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也出台了关于非法生产、销售、使用“瘦肉精”的司法解释。“瘦肉精”事件发生,是我们都不希望看到的。你认为是这样吗?
万隆:这一次对我们来说是教训,什么教训?我们抽检的比例太低。对于“瘦肉精”,国家有关部门规定,按照1%、3%、5%的比例抽检,现在看起来是有漏洞的。即使抽检了10%,那90%你也很难保证没有问题。
“三聚氰胺”事件和“瘦肉精”事件有区别吗?
《望东方周刊》:当年“三聚氰胺”事件发生时,几乎没有人意识到三鹿集团会轰然倒下,因为那是行业问题。现在“瘦肉精”事件,也有人认为是行业问题。你认为“三聚氰胺”事件和“瘦肉精”事件有区别吗?
万隆:我觉得二者有本质上的区别。“三聚氰胺”事件是他们的企业使用了“三聚氰胺”,我们的企业不是使用了“瘦肉精”,而是上游的产业使用了“瘦肉精”,产品流入到我们这里了。
《望东方周刊》:这个“本质区别”是怎么界定的?
万隆:他们是使用,我们是上游产品流入到我们这里。
“瘦肉精”的来源是制造“瘦肉精”的,是使用“瘦肉精”的。如果他们不造、不用“瘦肉精”,我们的猪肉产品就可以100%安全,不管在哪里买都是安全的。对我们这种肉类加工企业,要从源头上解决问题。
《望东方周刊》:如何从源头上解决问题?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