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吴晓铃) 在刚刚举行的东方风云榜论坛上,歌手李宇春曾经的老板、太合麦田老总宋柯语出惊人,称太麦将不会再签约任何歌手,“至于公司未来的发展,改拍电影是计划之一。”
事实上,传统唱片业的日渐式微,已经不仅仅是一个行业课题。曾经无比风光的娱乐支柱产业,自盗版冲击开始,发展势头便江河日下,而网络免费下载的兴起,更是加速了唱片公司的死亡。放眼如今的华语歌坛,除了李宇春、周杰伦等超一线歌手,敢发专辑的已经寥寥无几。动辄数百万的投资,极可能因为没有销量而血本无归。
当“星工厂”、“天中”等一个个曾经叱咤风云的唱片公司纷纷倒下,作为消费者,也渐渐惊觉好听的歌曲已经越来越少。伴随网络一波又一波来袭的,是《老鼠爱大米》,是《爱情买卖》。尽管你打心底里不屑这种音乐,但铺天盖地轰炸的结果是,你会发现有一天自己也随口哼上了“爱情不是你想卖,想卖就能卖”,然后在恶俗的旋律中追悔莫及。
网络为所有喜欢音乐的人提供了当歌手的可能——只要使用音乐软件,任何人都能制作属于自己的音乐专辑。但门槛的降低也意味着产品质量的良莠不齐。如果唱片公司放弃现有歌手资源,华语音乐也许会颓势不减——没有公司投资,没有人愿意免费创作,歌迷想要再听到高品质的音乐,那就只能凭运气。这是唱片工业的悲哀,也是歌迷的悲哀。
对唱片业的从业者而言,坐以待毙,或者转行拍电影,显然都不是最佳选择。时代在变,旧有的盈利模式难以为继,既要有赖于大众改变免费消费的习惯,作为唱片公司,积极转变产业模式寻求新的出路,也是势在必行。在国外,“产业升级”的唱片公司,其实并不乏成功先例。世界最大的唱片公司环球唱片,5年前主动推出在线音乐服务,消费者可以免费下载音乐,唱片公司的收入来源则转向“广告赞助”。
在新形式下,唱片公司可以探索转型成为新型的版权管理公司,手握大量华语歌曲版权以增加与渠道运营商的议价能力;或者成为新型音乐产品公司,为歌迷提供音效更佳的产品,都不失为有益尝试。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