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文导读:香港为什么不堵车
香港房屋制度 一场公平与自由的博弈
香港人怎么看病?
中西交汇下的香港教育
如何做一个香港人?

本刊记者 陈彦炜 黄广明
3月1日黄昏,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曾荫权在一个公开场合遭遇社民连成员暴力示威,心口被撞,肋骨受伤,所幸伤势并不严重。特区政府和社会各界都谴责了这一暴力行为。
这位肇事者的行为虽然不当,但其诉求在香港得到相当部分民众的响应。此间正值香港特区政府准备提交新一年度的财政预算案给立法会审议,预算案被认为没有对弱势群体和贫穷人口给予足够关注,引起香港社会较大的反弹。事发当日,一名香港市民冲上台抗议:大声叫喊:“曾特首,香港有130万的贫穷人口,你究竟做了什么?!你怎么对得起他们?!”
暴力示威、袭击特首是非法的,更多居民采用的是合法的方式。3月6日,香港多个团体发起游行,表达对特区政府2011-2012年度财政预算案部分内容的不满。游行者就退休保障计划、复建居屋、教育等问题提出诉求,游行过程大体平和。
果然,特首曾荫权近日回应称,财政司司长已提出修订建议,令社会各阶层受惠,响应了市民就政府最初建议注资强积金的关注和忧虑。曾荫权强调,政府尊重市民表达意见,会虚心聆听,在施政时照顾市民的真实需要,有需要时作出调整,这是政府与民意之间应有的互动,是负责任的态度。财政司司长已提出新方案,向全港18岁或以上并持有香港永久居民身份证的市民每人派发6000元。
正是法律保障的权利,以及其他从宏观到微观巨细靡遗的政治制度、法律法规,让香港的民意社情,能够及时反映到政府的预算案中去,反映到大大小小的政府决策中去。在内地许多城市暴露出房价高、出行堵、上学难、看病贵等民生问题时,同为华人社会的香港的经验,尤其值得我们研究借鉴。
由政府预算说开
各级政府每年的财政预算事关国计民生的方方面面,它公示政府的钱来自何处,又会花到哪里,与民众生活的关系极为密切。
全国政协委员、香港立法会议员陈鉴林在去年两会期间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香港在预算公开方面有一套成熟的体系,可以供内地学习。据陈介绍,每年2月底3月初,特区财政司司长会把提案向立法会报告。前一年12月前后,司长会通过报刊、网络、开公众咨询会,来听取公众意见,持续大概两个月时间。在谈到香港公示的预算会细致到何种程度时,陈鉴林说,比如“在这一年里面,要办两个医院,医院的具体地点、每个医院多少钱、有多少床位”。同时表示,香港普通市民可通过网络或直接写信给财政司长、参加咨询会等方式来了解财政预算。
据北大法学院教授王锡锌介绍,香港每年4月1日到第二年的3月31日是一个财政年度,预算应该是4月1日左右公布,但是,从1月份开始,将近3个月里,特区政府的每个部门都要把自己需要花哪些钱报到财政司。首先,每个部门在做自己部门预算的时候,有各种各样的民众、团体参与,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公开的。财政司汇总平衡,再由立法会讨论。立法会的讨论也是公开的,大家都是代表各方利益,都来讨论这个预算,这一部分钱是不是不该花,那一部分是不是该增加一些,整个过程也是公开的。讨论完之后,特首签署,还要报中央政府备案,这就是整个预算过程。“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的财政预算非常厚,但是老百姓愿意看,也可能看得懂。因为它有大量的说明,写得很细,还有大量的插图,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就是要让大家理解。”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