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瞭望东方周刊封面:追逐“幸福”的幸福
追逐“幸福”的幸福
编者按
2006年底,当本刊抽取7000个样本,首次对全国31个城市进行居民幸福感调查时,“幸福感”还是个新鲜词汇,以之衡量城市发展品质更是首创。当年,中国的GDP总量在全球排名第四。
到2010年底,本刊推出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调查已连续五年,并展开地级市和县级市两个序列,而“幸福”也继“和谐”之后成为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国家级词汇。
一般而言,对于幸福感的度量,一者基于综合指数,由经济、人文、环境、交通等客观数据加权平均;二者是直接问受访者的主观感受,是满意还是不满意。本刊选择了后者。
五年来,由居民为城市打分,构成幸福感的整体评价。人情味、赚钱机会、生活便利程度、自然环境、文明程度、娱乐氛围、交通状况、政府执政力、治安、发展预期、房价、物价、医疗质量、教育质量、生活节奏等等,越来越多的内容,列入居民幸福感的打分表。
五年的幸福度量,我们有这样的感受:
其一,幸福内涵丰富,超越了经济增长。
幸福学研究显示,当一个国家中的大部分人尚未解决温饱问题的时候,发展经济无疑会提高人的生存率和幸福感;而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经济与幸福的关联度就会减弱。
连续几年的城市幸福感调查显示,城市的经济增长速度并不能完全代表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程度,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人们主观幸福感的高低,往往取决于很多与经济无直接关系的因素,例如情感状况、社交关系、生活环境等。
人情味、赚钱机会、生活便利程度、建筑美观程度、自然环境等不直接被诸如GDP等经济指标所囊括的“软性”因素,于市民对城市的幸福感均有重要影响。比如人情幸福感每增加1个单位,城市总体幸福感就会增加0.3个单位;而赚钱机会、生活便利、建筑美观、娱乐、城市发展等因素,每增加一个单位,对城市总体幸福感的贡献是0.15。
其二,幸福来自愿景。
幸福感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对未来的期待,也就是温家宝总理说的“信心”。在本刊以往的调查中,“发展预期”是提升幸福感的重要因素;而在2009年将县级市也列入幸福感调查序列之后,一个意外的发现是,“逃离北上广”的年轻人,在发达地区的小城市找到了更实在的发展期待。
幸福,是人类不断追求的目标。当“幸福”成为今年全国两会的热词,当这个温暖而丰富的词汇被写进政府规划,基于五年来的调查,本刊更希望从执政者到公众,能够理性冷静地面对,不执着于统计数据,不止步于民生工程,也不苛求“幸福指数”直线飙升。
幸福之途没有终点,只有眺望的目光。
当“幸福”来敲门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山旭 | 北京报道
幸福是一个人的主观感受,不同阶段、不同时间的感受不同。政府不能决定幸福程度,但能够创造环境
嗅觉敏锐的外媒注意到,“让人民幸福”将成为中国未来发展的主调。美联社的报道认为,“幸福感”是中国政府今年工作的主题,政府为此将降低通胀,实现更可持续性的经济发展,而非一味追求发展速度从而造成环境恶化、贫富差距扩大。
以人为本的、高质量的经济增长,被视作中国高层着力传递的政治信号,也被视作“幸福中国”的第一级台阶。
全国两会开幕前四天,温家宝总理与网友在线交流,回答的第一个问题是“幸福的标准是什么?”“让人们生活得舒心、安心、放心,对未来有信心。”温总理将幸福归纳为“四心”,而此前一年他强调的是民众的“尊严”。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