卸任贵州省长林树森昨日接受新快报专访时深情流露:广州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城市 摄影:新快报特派北京记者 宁彪
“我对广州的感情是100%的,全部的,广州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城市。”昨日,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广州原市委书记林树森(去年8月卸任贵州省省长职务),利用午餐前的休息空隙,在京接受了新快报等媒体的联合采访。言谈间,这位曾在广州长期工作,曾担任广州市副市长、代市长、市长、市委书记(1996年-2006年)的“老书记”,言语中流露着对广州的热爱。
谈战略决策
回忆拍板搞重工业仍觉自豪
林树森出任广州市市长、广州市委书记期间,先后建设广州新白云机场、广州南沙港、会展中心、歌剧院等重要项目,为广州长远发展奠定基础。这些重大决策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当时广州提出要建国际大都市,遭到很多人耻笑。”回忆起在广州的岁月,林树森对这一细节记忆深刻。他说,当时广州城市规模小,1995年时,城区面积还只有190多平方公里。但他认为,广州要保住中心城市的地位,就必须在珠三角起带头作用,同京津唐、长三角去竞争。
林树森说,为扩大城市建成区规模和营造良好的城市形态,当时广州提出了“东进南拓西联北优”的战略,首先就是把番禺、花都变成了广州的区,拉开了城市的骨架,保持背部的大片空间建设生态廊道。建设一批跨入国际大都市门槛的基础设施,最具象征性的就是广州新机场和南沙港区。此外,经过努力,到2006年,广州重工业的布局业已完成。
“英国的财相说,如果保持历史上的制造业,那英国现在多美好啊。”说起当年广州追求重工业的决策,林树森仍觉得自豪。事实证明,广州当年的选择是正确的。
谈城市布局
三号线原本规划修往黄埔
“提出‘东进南拓西联北优’的战略后,专家们认为,广州应该建立双中心。”林树森表示,老城区是一个中心,南部再建一个中心,先开发南沙,接着建广州新城。为打造南部新中心,地铁三号线、四号线也修过去了,“按原规划,三号线是要修往黄埔的”。
广东省委、省政府非常关注广州的发展和建设。1998年,当时主政广东的李长春书记、卢瑞华省长,来到广州开现场会,定下了“一年一小变,三年一中变,到2010年实现大变的调子。”林树森说,如果严格算起来,广州大变,其实是12年,而不是现在大家说的10年。
林树森回忆说,从1996年到2000年的几年时间,广州最大的成功,就是改变了广州的交通,这几年基本上都是在修路。“政府只要有钱,超收了,就给城建,城建拿到的钱之中的80%到90%,都是去修路了。”
谈治堵
广州较长时期矛盾是路不够
“现在的广州对佛山绝对是有辐射力的。”林树森说,但对东莞和惠州这两个周边城市辐射就小很多,“从这个角度看,广州的中心城市地位,现在还要继续努力。”
而他认为,要做到这一点,城市在区域里的规模是很重要的。他举例说,北京现在有500万辆车,超过1000万人口,东京、莫斯科等城市都是如此。要想在珠三角地区保持中心城市地位,广州既要有1000多万人口,也要有几百万辆车。
“现在广州才160多万辆车,就天天喊治堵,其实本质上还是人均道路面积不足,道路密度不够。”林树森认为,今后广州相当长一段时间的主要矛盾,还是城市基础设施,还是要修路,未来车辆更多,不修路就要堵车。
谈政府花钱
广州缺钱必须要花得其所
回复该发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