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漫画:张建辉
今年我国将建设1000万套保障房,保障房年度供应量首次超过商品房的供应量,此举标志着我国12年的房改历程将转向进入保障房和商品房兼顾的时代。保障房是否应该建设经济适用房,今年1.3万亿元庞大建设资金如何筹集,保障房监管机制如何完善?随着保障房建设迎来“井喷”,如何建好管好保障房成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关心的焦点话题,他们纷纷提出自己的建议或提案,为今年保障房建设提供决策支持。
焦点1怎取舍
“经适房成了变相的福利房”
“政府要做自己的事,居者有其屋,是指政府要保障基本居住需要,不是让人人都拥有房产。”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清远市人民医院副院长周海波昨日接受南都记者专访时表示,现在保障房政策需要调整,应明确取消经济适用房(下称经适房),因为政府没有义务满足产权房需要,经适房也已滋生很多腐败问题。
经适房暴露的问题越来越多
周海波今年两会期间已向全国人大发出一份《关于增加廉租公租房,取消经济适用房的建议》,他认为,廉租房、公租房都只租不售,有社会公共福利和住房社会保障性质,救急和救困,具有临时性。而经适房是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商品房。随着时间的推移,经适房政策的争议不断,暴露出来的问题越来越多。
富人装穷、造假以通过经适房申请;经适房成了公务员变相的“福利房”;经适房并不经济,中低收入人群也无法承受而弃购,反而是部分“有钱人”以经适房的价格获得了商品房的价值。从武汉的“六连号”事件到郑州的经适房建别墅,经适房管理中腐败问题近年屡见报端。周海波认为其中根本原因就在于经适房性质本质是商品房,而非保障房。
“经济适用房产权归属有永久性,但拥有者的经济状况是可变的。”周海波说,从另一方面看,即使经济房分配时合理,但中低收入群体并不注定永远都是中低收入者,他们的经济状况可能因为各种原因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甚至变成高收入阶层。那么,一定时期之后便会出现另一种的现象,就是相当多的高收入阶层将拥有经济适用房。这与政府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
“国外就没有经适房”
“国外就没有经适房。”周海波建议立刻取消经济适用房,增加廉租房、公租房的数量。廉租房面积不应超过60平方米,这样既解决居住需求又不至于产生满足感,追求舒适、产权就得自己努力,就能实现“既保障,又激励”的目的。同时,要将某个收入水平或自购房产列为退出条件,保证廉租房只是保障有需要的人。这就类似麦当劳等快餐店的经营策略,它的座位绝对不宽敞、也不会很舒适,所以绝大多数人一吃完就会赶紧离开,这样既满足了需要,又保证了周转,事实证明这是一个成功的案例。
应增建多种公租房
而为满足一部分相对较高收入但暂时未具备购房能力的人群,比如刚毕业的大学生、收入较高的非户籍住房困难人群等,政府应该投资增建多种面积规格、标准较高的公租房,退出机制可采用租住年限制,期满后不管是否自有房产都必须退出。
而对取消经适房是否会导致保障房建设资金不足问题,周海波认为首先要从长远来看,这样可有更多资金投入廉租房公租房,是真正满足居住需求的措施,其次,暂时资金不够,完全可以引入利用非政府资金,政府以BT(建设-移交)方式搞交通基建就很有成效,“为什么不用在这个方面?”
焦点2怎么建
地方政府、开发商、银行都动力不足
回复该发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