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名消费者向本报举报:C2C网站不愿打假放任假货继续销售
网购平台沦为假货的集散地,行内估计假货比例在30%~50%。本报记者近期接到多起消费者举报:很多购物网站不但不积极打假,收到举报后也只是将假货退回商家,使卖家有机会继续售假和欺骗消费者,而监管部门至今未有明确的法律予以惩罚。
假货泛滥于网络已是不争的事情。以安利为例,该公司曾委托全球知名的第三方检验鉴定机构,对国内某知名大型网购站点的49家网店进行了抽样购买和检测,结果显示,样品中46%为假冒产品。从整体看,C2C网站假货交易曾经一度占据其总交易量的七成左右。一些网站尽管最近引进了大量品牌商品,但其假货比例也依然超过三分之一。
大多数C2C网购平台对商家售假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记者也拨打这些网购平台的消费者热线,这些平台将责任推得一干二净,声称“除了执法机关之外,无权扣留该商品和无权帮消费者解决双倍赔偿”。事实上,这些网络商家根本就不愿履行《消费者保护法》或《食品安全法》的规定,也不理睬有关“双倍赔偿”或“假一赔十”的规定,而网购平台承诺的“1亿元先行赔付”也基本有名无实。
再者,这些网站还人为设置繁琐且互相冲突的程序。如申请退款了就不能投诉;明明已发生了交易纠纷、举报了卖家,在卖家的“信用评价”一栏仍显示为“超过360天无退款纠纷、超过360天无投诉”。
其三,网站将收到的假货仍退回,使卖家有机会继续售假、欺骗消费者。消费者何小姐称,消费者为获得退款,只得修改了退款协议并按要求把假货寄回给卖家。“那卖家不是可以继续拿这个假货骗人吗?如果卖家死不承认售假,网站也不能承诺处理结果,他就可以一直售假呢?”何小姐不解地表示。
购假经过:
手握鉴定索赔 反被商家骂
日前,消费者张小姐向本报记者讲述了她买到假货后的遭遇。她在某网络购物平台购买了一支安利纽崔莱的钙镁片,她还专门选了一家信用较高、价格中等、没有便宜得离谱的卖家,以免买到假货。
几天之后货到了,张小姐打开包装袋一看,发现瓶身很脏,有很多破损和污渍,印刷、图案也非常模煳。张小姐怀疑买到假货,于是托朋友交给安利公司鉴定,鉴定结果为:“该批号不存在,我公司从未生产过该产品”,果然是假货。于是,张小姐要求退货,并要求卖家按照《消费者保护法》给予双倍赔偿。谁料卖家不但不同意退货而且还骂张小姐是“穷疯了”、“没有钱不要吃!”
无奈之下,张小姐求助于该网购平台。按照该平台的规定,申请退款9天之后,张小姐可申请客服介入。在举证期间,卖家上传了购物小票,张小姐上传了产品鉴定书。不料,卖家反咬一口,称鉴定书中的产品“谁知是哪弄来的,这个是你移花接木的把戏”。张小姐肺都气炸了,心想有小票也不能证明卖家寄的就是所购买的真货,我还没说你偷梁换柱,你反而倒打一耙!
按照该网络平台的承诺,张小姐向网站举报了该商品,该网站承诺三个工作日之内给予答复。然而,一个多星期过去了,没有任何工作人员联系张小姐,而且给卖家的“信用评价”一栏仍显示为“超过360天无退款纠纷、超过360天无投诉”。张小姐质疑:这不是自相矛盾吗?明明已经发生了交易纠纷,我举报了卖家售假啊!
原因: 缺乏监管和处罚是主因
为何网购平台和监管部门都对网络假货听之任之呢?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