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殡仪专业学生实操模拟告别仪式
北京晚报报道 日本电影《入殓师》讲述的是失业大提琴师大悟因广告误导,误打误撞成为专门将逝者送往极乐世界的遗体整容师。故事里的主人公每天为陌生的逝者送行,在死亡面前领悟着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和影片中讲述的一样,在八宝山殡仪馆也有5位遗体整容师,他们当中有3个是“80后”,青春盎然的他们每天面对着死亡、分离,而他们要做的是用双手为逝去的生命化上最后一妆。
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北京的殡葬服务从业人员、尤其是一线人员普遍存在年龄高、人才断档的问题。当殡葬行业面临着后继无人的窘况时,冲破观念束缚的年轻人正在慢慢接受这个听起来不怎么光鲜的职业,隐藏在都市角落、乏人问津的殡仪专业的教育终于走进了“春天里”。
把死者当做睡着的朋友
29岁的小伙子张洋是八宝山殡仪馆里三名“80后”遗体整容师之一。按照北京的习俗,要在正午12点前让逝去的人入土为安,所以张洋的上班时间特别早,每天6点半就到岗了。
他们的工作室空荡荡的,进进出出的只有一具具棺木。四五个整容师站在里面,每人面前摆放着一个“睡着”的人。人很多,但是异常安静。
穿上白大褂,戴上塑胶手套,掀开盖在遗体上的白单子,一张土黄色的老人的脸呈现在眼前,“工作时间长了,不用看单子也知道死亡原因,看这脸色多半生前是久病的人。”张洋打开化妆箱,拿起化妆箱里的酒精棉球为老人擦拭脸庞,再擦上粉底、眉粉、腮红,最后再抹上一点口红,不到10分钟,原本毫无生机的脸又泛起了血色,看上去就像一个睡着的安详的老人。
当记者问张洋做这份工作会不会害怕时,张洋反问说,“如果躺着的是你最亲最亲的朋友或家人你会害怕吗?”记者摇摇头。张洋笑了,“对啊,我们就是这么想的,把他们当做睡着的人,当成自己的朋友,竭尽所能,送他们最后一程,让他们带着最美的妆容离去。”
灵堂中的模拟仪式
在临近北京燕郊的一个角落里,隐藏着北京市唯一一所设立殡仪专业的学校——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见到殡仪系主任孙树仁,本想跟他坐下来聊一聊殡仪专业的话题,可是孙主任却着急地要把记者往实训基地领。“除了政治、英语等公共课之外,我们平时都是在基地上课,要到那儿去你才能感受到我们殡仪教学的真实情况。”
实训基地依托于民政公益事业产品产业基地而建,一座3000多平方米的展厅被分成遗体告别室、殡仪操控中心、冷藏设备厅、防腐整容区等若干区域,其间摆满了棺椁、墓碑、运尸架、骨灰盒……为了让学生近距离地感受殡葬文化,这里所有的教具都是真实的产品,包括那两台让人敬畏得有些不敢靠近的火化炉。
这天上午,恰好是一年级学生的一堂殡仪服务汇报课,他们要在一座真实的灵堂里展示自己设计的遗体告别仪式。学生们分成4组,身着白衬衣、黑西装,胸前佩戴小白花,分别扮演主持人、引导员、家属、悼念来宾,为已故的沈浩、阿桑、罗京、武文斌等知名人士举行了四场模拟遗体告别仪式。主持人出场、全体默哀、朗诵悼词、介绍死者生平、家属致谢……学生们真实地再现了遗体告别仪式的整个流程。
“她匆忙地走了,像一片《叶子》,飘落……阿桑,给你的爱《一直很安静》,像隐藏在你身后的千万歌迷一样……你独自承受所有的苦楚,你用你的坚强,你《温柔的慈悲》,撑起了他人的幸福,自己的无助却融入了歌里——‘天黑了,孤独又慢慢割着。有人的心又开始疼了,爱很远了,很久没再见了,就这样竟然也能活着。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