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厦门大学
人民日报讯 4月6日,厦门大学为在校生和校友备下了6万份免费午餐。在校庆日招待大家,这是厦大的传统,90华诞当然不能破例。
这个小细节体现了厦门大学“爱学生”的大传统。从上世纪20年代陈嘉庚先生散尽家财办学,到上世纪30年代萨本栋校长为学生鞠躬尽瘁透支健康;从上世纪50年代王亚南校长用翻译《资本论》的稿费设立专用基金为贫困学生添置冬衣、棉鞋,到现任校长朱崇实倾心为学生办实事……
大至教书育人,小至生活琐事,厦大都用心去关注。爱渗透在学校每一个角落,润泽到每一个学生的心田。很多人称厦大校园为“最美丽的校园”,称厦大学生是“最幸福的学生”。
是老师也是朋友
“我家两年来已请来了300多名学生,和他们探讨社会热点问题,交流为人之道”
经济学院2008级本科生刘岳曦清楚地记得选修《海洋科学入门实验》课的情形:“一个学期下来,我对火山岩石、海洋生物等知识有了新的了解,还体验了解剖墨鱼、出海考察等不一样的上课方式。”
在这门课上,经常看到文科和理工科学生共同讨论的场景。能这样“大跨度”按兴趣选课,缘于一项教学改革:2008年起,厦大“打破选修、必修界限”,学生可以选修学校的任何一门课程,原来的200多门选修课变成了2000多门。厦大教务处副处长吕子玄说:“如今选课是‘必修中有选修,选修中有必修’。”
2004年始,厦大取消了职称评定,实行岗位聘任制。学校规定:凡60岁以下的教授,每年必须给本科生上一门主要课程;对55岁以上的教授和副教授,科研上不做硬性要求,但是对教学有要求,达不到要求的教师不能聘用。
本科生导师制也让学生们受益匪浅。公共事务学院的刘祺在导师陈振明的指导下,参与了国家课题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化学化工学院的李清彪老师则被学生亲昵地称作“彪哥”,一名学生给他留言:“因为彪哥,我们爱上了化工专业;也因为彪哥,我们不会离开化工专业。”
在厦大,处处有课堂。我国教育学界泰斗潘懋元教授已届耄耋之年,他家的“学术沙龙”闻名遐迩,每星期六晚上准时“开演”,20余载雷打不动。沙龙是漫谈式的,从学术探讨到社会动态,几乎无所不谈。参加沙龙的同学们都感觉到学术沙龙也有“家的温馨”。潘先生说,教育是建立在爱的基础上的。
这种家庭式的学术沙龙在厦大已经蔚然成风。厦大老教授协会与学生社团共同举行“走进老教授之家”活动。协会挑选一批热心教书育人的退休教授志愿者近20人,把学生请到老教授家里做客。两年多来,已有600多名学生从中受益。该会副会长、历史系教授孙福生年近八旬,他说:“我家两年来已请来了300多名学生,和他们探讨社会热点问题,交流为人之道。”
厦大校团委从2009年开始主办“名师下午茶”,由学生开名单,邀请自己喜爱的老师来座谈,每月一场,场场爆满。厦大校园里还有许多咖啡厅,形成了独特的“咖啡文化”。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教授们带着自己的博士生、硕士生和本科生泡在咖啡厅,谈学问,谈人生,所谓“朋辈教育”也就蕴含其中了。
用魅力延揽人才
“回到母校,最重要的是厦大待我的那份真诚”
高质量的教育源于高质量的师资支持。秉承着“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精神和理想,厦大走过了90个风雨春秋。90年间,厦大用魅力延揽人才,用胸怀接纳人才,至今在校园里还流传着许多佳话。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