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海归当然是指在海外深造后回归祖国的有志人士,海待则是指他们中的许多人在国内怀才不遇,并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或日渐归于平凡,而海伸是指他们在经历了雄心壮志的海归到心灰意冷的海待,最后演变成为无论在哪里都能屈能伸的海伸。
经常听一些已经移民数年甚至数十年的朋友以向往的口气谈论中国近年日新月异的变化,这些变化是他们没想到也没预见到的,他们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早知道中国有如此变化,我们应该早点回去的。确实,中国近年的变化有目共睹,在变化的过程中更为各种人才提供了大展拳脚的机会,但事实真的如大家所认为的那样吗?发展中的中国能够海纳百川,每一个在国外算人才或精英的人回归后也能顺理成章的成为新时代的人才或风口浪尖上成功的弄潮儿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否则不会有所谓海待群体的出现,更不会有回流再回流的人潮。
KIM就是抱着金子都哪里都会闪光的思想选择了海归这条路,KIM属于出国较早的那拨人,90年代初从名牌大学毕业没几年就匆匆的奔赴了当年充满光环的资本主义国家。初来乍到,优美的环境、发达的科技、人才济济的公司,一切的一切都让他沉迷,为了能留在这片心中的乐土,他废寝忘食的继续深造,并如愿以偿的进入了魂牵梦萦已久的500强公司工作。
没过几年,尚算年轻的KIM就拥有了车子、房子和漂亮的妻子,按说这样按部就班下来,他应该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没有什么不满足的了,可是就在前几年事情发生了变化,先是以前那些在网上对KIM羡慕不已的同学纷纷赶上了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潮流,涌现出了不少的百万、千万富翁,他们不再羡慕KIM有车有房的生活,而他们现在动辄聊起的数百万豪宅和名贵汽车却是KIM触手不及的;再来是KIM的漂亮老婆,国内的闺密们浑身上下的世界名牌让爱美的女人垂涎不已,这也没什么好指责的,爱美本来就是女人的天性,何况还有佛要金装、人靠衣装这样的口号,同样的一个女人,穿中山装和穿旗袍的确有着天上地下的差别,不信看看《色戒》,要是片子里的汤唯没有那许多套合身旗袍的打点,而是天天以朴素的布衣布裤示人,我看狡猾的易先生是绝不会动心的,所以说女人是3分长相、7分打扮。KIM的老婆本来就天生丽质,自然对美丽的渴求会更上层楼。
KIM为了满足老婆的宿愿,于是专门开车带着她去了趟纽约,第五大道的时装饶是不错,可是价格更让人乍舌,迫不得已两个人只得去了WOODBURRY的OUTLET,这里也是大牌林立,只是价格比较平易近人,虽然多是过季或断码,但女人的火眼金睛总是能淘出一些精品。
纽约之行让KIM心有余悸,毕竟一天花掉好几千块还是让人心疼的,虽然之前也一次花过几万,甚至十几万,但那毕竟换来了房子和车子这样显而易见的大家伙,如今的几千块换回的不过是些衣服和包包、鞋子之类,打包起来不过一个中型旅行箱的大小,按密度和面积算,可比房子和车子贵多了。这次购物让KIM的老婆终于在姐妹们面前捡起了一些面子,因此她对KIM说,这样的购物以后每个季度就要有一次,听闻此言,KIM的心跳立刻加速两倍,血液直冲头顶,若不是天生皮肤黑,别人会以为见到了活生生的关公转世。
辗转反侧几个月后,KIM觉得能改变现状和满足以后家庭开支需要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回国淘金。虽然说已经离开祖国十几年了,但自己毕竟是中国人,国内也有亲戚朋友,没理由会比在国外单打独斗还混的差。就这样当机立断的,KIM携妻带子回了中国。
回复该发言
海归经历:坐等海归变海带 笑看海带变海参
2 回复:海归经历:坐等海归变海带 笑看海带变海参
wangdaotonga2011-04-08 15:06:47 发表
第一站当然是KIM的老家—北京。北京给KIM的第一印象是巨型工地,奥运带给北京的第一好处就是建设,从街头到巷尾全是该拆的拆、该建的建,老房子一水的扒,新房子像出水芙蓉一样这儿起一幢、那儿起一幢。除了走故宫那条线你还看的出来这是曾经被无数人称赞的古色古香的北京,别的地方都和深圳、香港差不多,想看见天,你得坐几十层高的电梯去摩天大厦的天台,想听见鸟叫,你就得去动物园的鸟类馆。KIM这个在空阔的北美大地上生活了十几年的人自然是不习惯钢筋森林般的新北京,而年幼的儿子更受不了幼儿园大班就学加减乘除的天才教学内容,短短的几个星期,KIM被老师叫去3次,老师从开始的耐心到怀疑KIM儿子的智力是否正常,最后一次是说KIM的儿子经常在上课时擅自去厕所或发言,而这些正是加拿大的老师夸奖小KIM的优点,于是,小KIM搞不懂自己究竟是错了还是对了,面对儿子的困惑,KIM决定放弃北京,全家直奔开放而时尚的上海。
上海是女人的天堂,KIM的老婆深有体会,湿润的空气和时尚的潮流都让这个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充满了诱惑。但这里不是KIM的老巢,他们需要先把家安顿下来,几次看房下来,KIM心都凉了,随随便便的一个两居室月租就要4000左右,这还不是高档公寓的价格,虽然折合成加币看起来不算多,不过以上海的人均收入计算,KIM还是奇怪怎么有钱人这么多,租房尚且如此,买房就更别提了。看到租房成本并不低,KIM夫妇动起了买房的念头,毕竟房屋是不动产投资,未来还是有盈利期望的。虽然中国的房子只有50年或70年的使用权,地还是归国家所有,但毕竟人的寿命有限,谁会想那么远(就算你想的远也没有用),花这辈子的钱住这辈子的房子,下一代或下下一代,让他们自己难受去吧!
唯一让KIM担心的就是房子的质量问题,在北京,KIM家2002年新买的房子,外体已经出现了裂缝,虽然开发商找人给补上了,但还是让人担心,仅仅5年的房子就有了补丁,那10年或者30年后,这房子得成个什么样子!KIM年迈的妈妈都担心的问,这房子虽然说是70年的使用权,但要是30年的时候成了危房,那怎么办?KIM不忍让老妈提心吊胆,只能说到时候就像现在一样会危房拆迁,要么给你拆迁款,要么给你套新房子。老人接着问,危房拆迁都是平房吧,开发商虽说出了拆迁款又给了一些房子,但盖成高楼卖出去,总还是挣钱的,咱这样的高层公寓,人家怎么挣钱啊?KIM想说他们可以盖再高一点,但想想这样说实在不能让人信服,只得哄着老妈聊起了别的事,老人家就是这样,到最后还在为开发商考虑,怕他们没钱挣。
到了上海,KIM才知道北京的房市算不错的了,这里动辄3万每平方米的房价更让KIM心惊胆颤,当然这也不是豪华公寓的价格,也就是个他们还看的过眼的公寓,地理位置二流而已。就连一向不问柴米油盐的老婆都悄悄问KIM,上海的房价是不是比加拿大还贵?KIM忙不迭的点头。售楼小姐这时不屑的说,这房价在上海是平平常,黄浦江边的房子卖到10几万一平方呢,不就是香港房价的三分之一吗,你们买不起,有的是人买的起!看着小姐一副好女不愁嫁的样子,KIM真想把皮鞋底子递到她脸上,那可是纽约买的名牌货,正牌Giorgio Armani。
草草的租下了一套价格和交通都说的过去的房子,也把小KIM送进了一家所谓的双语高尚幼儿园,KIM就开始了找工作的历程。
回复该发言
上海是女人的天堂,KIM的老婆深有体会,湿润的空气和时尚的潮流都让这个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充满了诱惑。但这里不是KIM的老巢,他们需要先把家安顿下来,几次看房下来,KIM心都凉了,随随便便的一个两居室月租就要4000左右,这还不是高档公寓的价格,虽然折合成加币看起来不算多,不过以上海的人均收入计算,KIM还是奇怪怎么有钱人这么多,租房尚且如此,买房就更别提了。看到租房成本并不低,KIM夫妇动起了买房的念头,毕竟房屋是不动产投资,未来还是有盈利期望的。虽然中国的房子只有50年或70年的使用权,地还是归国家所有,但毕竟人的寿命有限,谁会想那么远(就算你想的远也没有用),花这辈子的钱住这辈子的房子,下一代或下下一代,让他们自己难受去吧!
唯一让KIM担心的就是房子的质量问题,在北京,KIM家2002年新买的房子,外体已经出现了裂缝,虽然开发商找人给补上了,但还是让人担心,仅仅5年的房子就有了补丁,那10年或者30年后,这房子得成个什么样子!KIM年迈的妈妈都担心的问,这房子虽然说是70年的使用权,但要是30年的时候成了危房,那怎么办?KIM不忍让老妈提心吊胆,只能说到时候就像现在一样会危房拆迁,要么给你拆迁款,要么给你套新房子。老人接着问,危房拆迁都是平房吧,开发商虽说出了拆迁款又给了一些房子,但盖成高楼卖出去,总还是挣钱的,咱这样的高层公寓,人家怎么挣钱啊?KIM想说他们可以盖再高一点,但想想这样说实在不能让人信服,只得哄着老妈聊起了别的事,老人家就是这样,到最后还在为开发商考虑,怕他们没钱挣。
到了上海,KIM才知道北京的房市算不错的了,这里动辄3万每平方米的房价更让KIM心惊胆颤,当然这也不是豪华公寓的价格,也就是个他们还看的过眼的公寓,地理位置二流而已。就连一向不问柴米油盐的老婆都悄悄问KIM,上海的房价是不是比加拿大还贵?KIM忙不迭的点头。售楼小姐这时不屑的说,这房价在上海是平平常,黄浦江边的房子卖到10几万一平方呢,不就是香港房价的三分之一吗,你们买不起,有的是人买的起!看着小姐一副好女不愁嫁的样子,KIM真想把皮鞋底子递到她脸上,那可是纽约买的名牌货,正牌Giorgio Armani。
草草的租下了一套价格和交通都说的过去的房子,也把小KIM送进了一家所谓的双语高尚幼儿园,KIM就开始了找工作的历程。
回复该发言
3 回复:海归经历:坐等海归变海带 笑看海带变海参
wangdaotonga2011-04-08 15:06:47 发表
KIM和大多数海归不同之处在于,他在海外的时候对于工作没有“骑着驴找驴”,绝大多数的海归都是身在国外的时候已经通过网上简历、电话应聘等方式在国内找好了下家,即使没有完全敲定的也有个八九不离十的把握,毕竟这样是稳妥的做法,而KIM却没有这样做。也许是过于自信让他不屑于这样的做法。但在上海的找工作经历还是结结实实的给他上了一课。古人创造谚语从来都不是凭空捏造的,从“人有旦夕祸福、月有阴晴圆缺”到“未雨绸缪”等等,还有很多很多,无一不在我们的生活中得到了验证,即使时光已经穿梭过了百年、千年,这些话仍然像真理一样无时无刻的闪耀着不可辩驳的光辉。
KIM的专业背景和工作经历无可挑剔,联系他的公司也不在少数,但最后总会出现一些或大或小的问题,两个月过去了,他并没有得到理想的工作,更别提什么天赐的创业机遇。面对现实,KIM不得不放下以前那些过高的目标和要求,转而了解现状并更积极的和有聘用意向的企业进行尽可能多的沟通。几番折腾下来,KIM发现近几年海归的数量惊人,而且素质良莠不齐,别说是人才济济的外企公司,就是国企和私企对于海归也不再有往日的期望和热情,现在的面试官们看见海归就像早上在小区门口看见卖早餐的流动车一样平常。不过真金确实不怕火烧,KIM最终还是找到了一份比较满意的工作,虽然薪水低于他的预期,但至少在中国、在上海,这个数字依然属于金字塔尖的范畴,而且相对于较为低廉的中国物价,他一个人的收入足以让全家人过上比在国外更舒心更有质量的生活。
如果说工作问题是出国多年的海归们面对的第一大问题,那么如何让已经习惯了国外生活和交友方式的自己和家人重新融入现在的中国特色生活也是不可忽视的重点。
KIM上班的第三天,部门为他举行了小型的欢迎聚会,聚餐过后当KIM准备离去时却被同事神秘的拉住,原来聚会的第二项节目是夜总会,女同事都纷纷知趣的离开,清一色的大男人们兴高采烈的开赴第二战场。KIM就在那天被迫的对老婆撒了加班的谎,也在那天深切的了解了中国特色的公司文化,更在那一天见识到了身边这些白天衣冠楚楚的精英们在夜晚竟然都有那么恣意放纵、肆意寻欢的真实一面,这些都是已经离开中国十几年的KIM所不熟悉,也没见过的新鲜事物。
上海这个积淀了深厚海派文化的城市在改革之初即以它温婉却细腻的气质征服了无数外来客。之所以说都是外来客,是因为在上海人的眼里,只有他们才是上海的主人,任何外来者无论你如何努力,都无法融入这个城市的精髓,也许这就是上海人特有的骄傲和优越感的来源。文化真是个奇怪的东西,过于浅薄会让人变得无知,然而过于深厚也会蒙蔽人的双眼,让你在不屑外来文化的同时失去了继续前进的机会。然而外来者不同,他们浸淫其中吸取着未知的一切,好的坏的,在不知不觉中被上海影响而同化着。
KIM一家也不例外,几个月的时间,KIM就被所谓的中国式社交搞的头昏脑胀,公司里复杂的人际关系让还在适应新工作的他不胜其烦,还有偶或举行的小型聚会,几次夜归之后,妻子也对他颇有了一些怨言。而之后事情的发展正如很多落入俗套的海归家庭一样,KIM从开始的厌烦到后来的逐渐接受并慢慢乐在其中,他的太太结识了一些同样来自于白领家庭的女性朋友,并从这些女朋友们的口中闻听了越来越多的海归家变传闻,她从对丈夫的完全信任到略有警惕,再到草木皆兵,于是KIM要终日周旋在工作、应酬、猜忌之中,短短的一年之内,他们吵架的次数比在国外生活的6年都要多。
回复该发言
KIM的专业背景和工作经历无可挑剔,联系他的公司也不在少数,但最后总会出现一些或大或小的问题,两个月过去了,他并没有得到理想的工作,更别提什么天赐的创业机遇。面对现实,KIM不得不放下以前那些过高的目标和要求,转而了解现状并更积极的和有聘用意向的企业进行尽可能多的沟通。几番折腾下来,KIM发现近几年海归的数量惊人,而且素质良莠不齐,别说是人才济济的外企公司,就是国企和私企对于海归也不再有往日的期望和热情,现在的面试官们看见海归就像早上在小区门口看见卖早餐的流动车一样平常。不过真金确实不怕火烧,KIM最终还是找到了一份比较满意的工作,虽然薪水低于他的预期,但至少在中国、在上海,这个数字依然属于金字塔尖的范畴,而且相对于较为低廉的中国物价,他一个人的收入足以让全家人过上比在国外更舒心更有质量的生活。
如果说工作问题是出国多年的海归们面对的第一大问题,那么如何让已经习惯了国外生活和交友方式的自己和家人重新融入现在的中国特色生活也是不可忽视的重点。
KIM上班的第三天,部门为他举行了小型的欢迎聚会,聚餐过后当KIM准备离去时却被同事神秘的拉住,原来聚会的第二项节目是夜总会,女同事都纷纷知趣的离开,清一色的大男人们兴高采烈的开赴第二战场。KIM就在那天被迫的对老婆撒了加班的谎,也在那天深切的了解了中国特色的公司文化,更在那一天见识到了身边这些白天衣冠楚楚的精英们在夜晚竟然都有那么恣意放纵、肆意寻欢的真实一面,这些都是已经离开中国十几年的KIM所不熟悉,也没见过的新鲜事物。
上海这个积淀了深厚海派文化的城市在改革之初即以它温婉却细腻的气质征服了无数外来客。之所以说都是外来客,是因为在上海人的眼里,只有他们才是上海的主人,任何外来者无论你如何努力,都无法融入这个城市的精髓,也许这就是上海人特有的骄傲和优越感的来源。文化真是个奇怪的东西,过于浅薄会让人变得无知,然而过于深厚也会蒙蔽人的双眼,让你在不屑外来文化的同时失去了继续前进的机会。然而外来者不同,他们浸淫其中吸取着未知的一切,好的坏的,在不知不觉中被上海影响而同化着。
KIM一家也不例外,几个月的时间,KIM就被所谓的中国式社交搞的头昏脑胀,公司里复杂的人际关系让还在适应新工作的他不胜其烦,还有偶或举行的小型聚会,几次夜归之后,妻子也对他颇有了一些怨言。而之后事情的发展正如很多落入俗套的海归家庭一样,KIM从开始的厌烦到后来的逐渐接受并慢慢乐在其中,他的太太结识了一些同样来自于白领家庭的女性朋友,并从这些女朋友们的口中闻听了越来越多的海归家变传闻,她从对丈夫的完全信任到略有警惕,再到草木皆兵,于是KIM要终日周旋在工作、应酬、猜忌之中,短短的一年之内,他们吵架的次数比在国外生活的6年都要多。
回复该发言
4 回复:海归经历:坐等海归变海带 笑看海带变海参
wangdaotonga2011-04-08 15:06:47 发表
小KIM转眼也到了要读小学的年纪,进入小学后第一个新学期开学没多久,他要妈妈为新老师买一条围巾,因为同学们纷纷以新年为由送给老师各种各样的礼物,虽然老师并没有表现出什么,但从孩子的角度看上去,老师似乎会对那些送过礼物的孩子格外有耐心也有爱心。KIM的太太虽然觉得送礼物给老师无可厚非,但让孩子从小就受到过于物质的熏陶实在是对未来无益,这个想法在小KIM否决了妈妈买的一条平价围巾后尤为强烈。
KIM的工作也并非一帆风顺,公司在一次较大规模的高层人事调整后不久就开始了一场内部整顿风暴,原本趾高气昂的一拨人因为高层靠山的调动而树倒猢狲散,这时候KIM才真正理解到什么是一朝天子一朝臣,而他不幸的站错了队。虽然以他的技术背景不会受到过大的影响,但烦乱的人事变动和今非昔比的公司地位仍然让他饱尝了人走茶凉的滋味,再加上似乎永无休止的加班,终于在一个跳槽同事的鼓动下,KIM选择加入了一家新公司,然而新公司依然是换汤不换药,这样周而复始的环境和工作强度让KIM倍感疲累。他开始思念国外简单的生活、工作,和同事、朋友之间那种亲切却保持一点距离的相处关系,更想念原来夫妻之间同心协力为一个家而努力的温馨,这些在他选择了海归之后都离他越来越远了。
真正让他决定再次回归国外的关键因素还是小KIM,从上小学起,小KIM就开始被繁重的学习和家庭作业所困扰。从前,天天精神充沛的小家伙现在每天都表现的疲乏不堪,写作业到晚上10点更是家常便饭,这个年纪在国外本应是无忧无虑享受天真和上学乐趣的,可是小KIM却对上学日益厌烦和排斥,看着孩子的转变,KIM和太太都一筹莫展。一天早上,小KIM的迟到事件成为了KIM一家生活的转折点。那天的高架格外拥堵,小KIM因此迟到了10几分钟,把儿子送到门口离开后,KIM怕儿子受到老师的苛责而转身回到了学校,没想到却看到小KIM孤单的在教室最后靠墙站着,这是对迟到孩子的惩罚,虽然比我们小时候站在学校门口要好一点,但我想对孩子心灵和自尊的伤害还是不言而喻的。看着小KIM委屈的样子,KIM第一次发了飚,在斥责了老师之后,他把儿子带回了家。一路上拿着儿子沉重的书包,看着儿子无辜的表情,再想到自己回归后发生在工作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KIM做出了离开中国,回归海外的重大决定。
转眼离开中国已经有不短的一段时间了,KIM坦言并不后悔这次的回流经历,因为人要在不断变化的生活中寻找真正适合并属于自己的位置。回流让他和家人有机会再次走进曾经熟悉的环境,虽然结果仍是选择了离开,但这段经历会让他们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也更加明白什么才是适合家庭和自己的选择。
回复该发言
KIM的工作也并非一帆风顺,公司在一次较大规模的高层人事调整后不久就开始了一场内部整顿风暴,原本趾高气昂的一拨人因为高层靠山的调动而树倒猢狲散,这时候KIM才真正理解到什么是一朝天子一朝臣,而他不幸的站错了队。虽然以他的技术背景不会受到过大的影响,但烦乱的人事变动和今非昔比的公司地位仍然让他饱尝了人走茶凉的滋味,再加上似乎永无休止的加班,终于在一个跳槽同事的鼓动下,KIM选择加入了一家新公司,然而新公司依然是换汤不换药,这样周而复始的环境和工作强度让KIM倍感疲累。他开始思念国外简单的生活、工作,和同事、朋友之间那种亲切却保持一点距离的相处关系,更想念原来夫妻之间同心协力为一个家而努力的温馨,这些在他选择了海归之后都离他越来越远了。
真正让他决定再次回归国外的关键因素还是小KIM,从上小学起,小KIM就开始被繁重的学习和家庭作业所困扰。从前,天天精神充沛的小家伙现在每天都表现的疲乏不堪,写作业到晚上10点更是家常便饭,这个年纪在国外本应是无忧无虑享受天真和上学乐趣的,可是小KIM却对上学日益厌烦和排斥,看着孩子的转变,KIM和太太都一筹莫展。一天早上,小KIM的迟到事件成为了KIM一家生活的转折点。那天的高架格外拥堵,小KIM因此迟到了10几分钟,把儿子送到门口离开后,KIM怕儿子受到老师的苛责而转身回到了学校,没想到却看到小KIM孤单的在教室最后靠墙站着,这是对迟到孩子的惩罚,虽然比我们小时候站在学校门口要好一点,但我想对孩子心灵和自尊的伤害还是不言而喻的。看着小KIM委屈的样子,KIM第一次发了飚,在斥责了老师之后,他把儿子带回了家。一路上拿着儿子沉重的书包,看着儿子无辜的表情,再想到自己回归后发生在工作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KIM做出了离开中国,回归海外的重大决定。
转眼离开中国已经有不短的一段时间了,KIM坦言并不后悔这次的回流经历,因为人要在不断变化的生活中寻找真正适合并属于自己的位置。回流让他和家人有机会再次走进曾经熟悉的环境,虽然结果仍是选择了离开,但这段经历会让他们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也更加明白什么才是适合家庭和自己的选择。
回复该发言
共有4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