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月来,已经有10多个VC找快书包CEO徐智明聊过。作为把“短物流”的模式移植到电子商务的主要试水者之一,他感受到快书包这种以快速发货的电子商务模式正在引起资本的注意。

这种形式不只来自于卖畅销书和杂志的网上书店快书包,有一批年轻的创业者同样正在以短距电子商务的形式加速自己的事业。聚集服务海淀高校区的Me2校园网络超市、由华亭和望京两个区块起步的食品电子商务飞屋记、还有专注于知名住宅小区的邻味、9M……
其实,短距电子商务的核心,就是以自建物流的形式在不同区域设立多个库房,以缩短电子商务最后一公里的距离和时间。这种模式,正是区别于“大而全”和“垂直”的电商网站,而形成对电子商务传统物流模式的改造。消费者所购买的物品从下单到送货上门只要1个小时,据说最快的甚至能达到9分钟。
一方面是消费者要求的提高,另一方面是电子商务和快递之间的纠结关系,很多电子商务公司开始考虑自己去做最后一公里。看上去,自建物流只是大电子商务公司的战略需求,但是在未来,将物流细化,从“整体”转向“局部”的思路将带来新的机会。
但是细想起来,“短物流”的概念也并非那么创新。很多人听到一桶泡面、一本书都要1小时送达,都会联想到多年前E国1小时从先驱变成先烈的故事:1万种商品的长产品线,极低的客单价商品,客户集中度差,毛利过低等等,曾经的模式处处致命。但是经过了电商10年的发展,这些新的挑战者将如何重新应对?这种疯狂的模式究竟是机会还是冒险?
单次毛利PK物流成本
2010年7月6日,韩寒的《独唱团》上市——这后来也成为快书包历史上里程碑的一天,当天共接单1600个。“但我们的配送能力只有600单。”徐智明回忆道。
所幸的是,这起“爆单事件”也让快书包看到了自身潜在的能力和峰值数据:当天30个配送员一共送了600单,人均日送单量能达到20。但《独唱团》之后,快书包很难再现这样的好光景,现在北京1天的订单量只有100多单,全国一共200多单。徐智明说,快书包确实“吃不饱”,配送员的配送能力和订单的数量并不饱和。
这是一个尴尬的循环,因为短距电子商务最大的挑战就在于,快速发货的模式使等单压单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尤其在前期用户量积累不足的情况下,你无法测算多长时间能积累到第二件以上的订单,所以每下一单必须发货,这就造成极高的物流成本。此时,单次送货毛利和物流成本在博弈之中会出现一个临界点,如何突破它才是能否盈利的关键。
其实在徐智明的商业逻辑里,如何平(博客)衡单次配送毛利与物流之间的成本,早就有一套非常朴素的算法。以快书包的现状为例:
一个配送员1天可以送到20单,北京一共20个配送员、全国40个,而目前快书包平均客单价在67元,理想状态是80元左右。从品类上来说,快书包主要经营图书杂志,折扣率约在75折至85折,从出版社采购一般在5折至65折间,核算下来,图书通常的毛利平均在15%-20%,杂志的利润更高一些。
以最低的15%毛利计算,乘以80元的客单价就产生12元的毛利,一个配送员如果一天送20单,就有240元毛利。配送员的薪酬平均下来100元/天,意味着送8单能够持平自己的成本,如果算上公司各种营销和仓库成本,要超过14单才有可能摊销整个公司的成本。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