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民用航空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在4月7日贵阳举行的全国民航规划暨机场工作会议上发布。
支线机场建设在《规划》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被列入“十二五”民航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重点是缓解大型机场容量饱和问题和积极发展支线机场。《规划》提出,到2015年运输机场数量要达到230个以上。“十二五”期间,中国将新修建机场56个,迁建机场16个,改(扩)建机场91个,全行业基础建设投资将达到4250亿元。
中国民用航空局(民航局)预计,未来5年民航业投资规模在1.5万亿元以上。以此估算,仅机场建设一项就占了全部投资的三分之一。
据民航局局长李家祥在2月24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提供的数据,“十一五”期间,中国民航全行业投资超过1万亿元,机场数达175个,5年新增机场33个,绝大部分在欠发达地区,大部分都是支线机场。
民航局副局长王昌顺表示,影响航空运输增长的主要因素有GDP、旅游人数、进出口总额、城镇人口等。综合测算,中国正处于民航需求快速增长期。从国际民航发展规律看,中国民航的高速增长期延续到2030年是完全可能的。
“背后连接着产业链!”
王昌顺特别提到,目前不少干线机场容量面临饱和,支线机场数量不足。在此情况下,民航局与地方政府在发展支线机场方面,可谓一拍即合。
“过去,人们常常讲,要致富先修路!现在是,要开放修机场,要想强上民航!”李家祥在4月7日的会上说,“有的省(区、市)特别是中西部省(区、市)在财力十分有限的情况下,却拿出一定的资金支持民航业的发展。”
会上,李家祥作了题为《更好地发挥民航业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中的战略作用》的讲话,将航空运输上升到提升区域经济发展的高度。
李家祥透露,仅2010年就有29个省(区、市)的53位省级领导,到民航局商谈发展事宜。
而据此前民航局透露的信息,“十一五”期间,已有23个省(区、市)与民航局签订了加快区域民航发展的会谈纪要。
在2月24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李家祥曾提到一个细节,“去年3月8日全国有10个省市自治区领导到民航局谈这个问题(指发展民航),我们打开了所有的办公室接待。”
“各地开辟航线、增加航班的愿望十分迫切。其实,加航班、跑航线,背后连接着产业链!”李家祥7日说,发展民航业不再只是多运几个人、多拉几吨货的事儿。
李家祥援引国际机场协会(ACI)的研究数据,佐证自己的观点,“按照国际权威机构测算,民航投入和产出比率是1:8,也就是说,在民航业中投入的是1,产出的是8,这个8指的是对整个经济社会的拉动作用”,“ACI研究认为,机场每百万旅客吞吐量,可以产生经济效益总和1.3亿美元,相关就业岗位2500个。据国内研究分析,我国机场每百万旅客吞吐量,可以产生经济效益总和18.1亿元,相关就业岗位5300多个。”
最典型的一个例子是重庆。重庆市地处大西南,交通并不便利,但却成功引进惠普、宏碁等全球IT品牌商以及仁宝、纬创、和硕等代工巨头落户重庆,IT产业也成了重庆的支柱产业。其中,“重庆机场是重庆IT产业物流供应链上的核心环节。”李家祥如是认为。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