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点:
近期通胀压力上升,政策紧缩将持续。最新数据显示3月下旬食品价格上涨超过预期,预计3月份CPI同比上涨5.3%,创出本轮通胀新高,全年CPI涨幅控制在4%左右的目标面临新的挑战。我们预期控制通胀仍是近期首要政策目标,央行在未来几个月再次提高基准利率的可能性显著增加;同时,预期央行仍将继续严控货币和信贷增长,并加快汇率升值以应对输入型通胀。
我们调低全年GDP增长预测,从9.5%降到9.2%,维持增长走势前高后低的判断。政策调控已经影响一些先行指标,包括PMI、土地成交量、计划投资额以及货币和信贷增长。即便政策紧缩在下半年停止,对增长的促进作用也要在2012年才能充分体现。
从外部环境看,预期主要经济体复苏势头将会放缓,全球经济面临中东和北非乱局以及欧洲财政货币双紧缩等多重风险因素。
我们不认同市场上一些关于私营部门投资将很快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并带动总体经济增长的观点。虽然工业企业利润过去一年增长强劲,但利润不是经济周期的先行指标;更具有指标意义的销售利润率只是回到全球金融危机前的平均水平。产能过剩虽然得到一定缓解,但这不过是顺周期的现象,主要反映过去两年的需求上升。在政策调控转向之前,总需求增长放缓和融资条件变紧都将抑制投资增长。
我们维持通胀前高后低,全年平均4.5%的判断。3月份通胀超预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政策紧缩力度可能比预期强,从而影响到经济增长,体现在我们对增长预测的下调。
短期内通胀风险仍然较高,主要来自国际大宗商品和国内农产品价格。但是基于上述的货币条件紧缩和总需求增长放缓的趋势,预期下半年通胀压力将会下降。
尽管增长将呈放缓态势,我们仍然认为中国经济由本轮政策调控而导致硬着陆的风险小。这是基于CPI通胀不会失控,从而不会有激烈的政策紧缩这一根本观点。本轮通胀主要反映全球金融危机后的货币和财政刺激造成的需求增长和通胀预期,到目前为止的政策调控已经开始在抑制需求增长和通胀预期两个方面显现效果。我们不认为人口结构变化和“刘易斯拐点”已导致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大幅放缓,以至于需要把经济增长大幅降低才能控制住通胀。我们也注意到在控制总需求和通胀预期的同时,一些结构性政策包括保障房建设、个税改革等将有利于防止经济出现快速下滑。
回复该发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