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部分国有开发商而言,中国政府主导下的保障房项目,利润或许远不止3%~5%。
新华海外财经12日援引中国建筑国际集团有限公司(3311.HK,简称中国建筑国际)表态称,该公司在内地的廉价住房(保障房)项目的毛利率能达到15%。而此前业界普遍认为,保障房的利润率仅为3%左右。
中国建筑国际行政总裁周勇解释称,相比那些需通过竞争性投标来获得项目的承包商,中国建筑国际在与地方政府谈判时,拥有更大的议价能力,因为该公司采取了BT(建设-移交)模式。在这种企业垫付资金的模式下,中国建筑国际负责为保障性住房的建设筹集资金。作为回报,政府将向该公司支付建设成本并给予协议确定的利润。
公开资料显示,中国建筑国际系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全资子公司。而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乃国有重要骨干企业,核心业务为建筑业和地产业。
国企资金优势
在保障房开发领域,国有房地产企业最为明显的优势在于资金实力。
据周勇介绍,中国建筑国际能够自己筹集资金以支持保障性住房的建设,而其他小型承包商则没有中央政府的支持,并且需要依赖地方政府提供资金。为争夺地方政府建造合同而展开的激烈竞争迫使这些小型承包商压低价格,它们的利润率因此受到挤压。
中国建筑国际于3月份宣布,计划通过配股筹资35.8亿港元,以扩大在保障房领域的业务。由于该公司无需依赖承包商,因此可以降低成本。得益于上述融资安排,地方政府将中国建筑国际等公司作为其优先考虑的保障房项目承建商。
上海城开集团总裁倪建达也称,该集团在开发上海晶城经济适用房建设项目时,前期投入的40多亿元资金,其中一半即为城开集团自有资金,另一半由政府出面,向银行贷款,享受还贷利率为银行基准利率的优惠。“我们也是没向政府要一分钱,全部资金都是我们自己投入的。”
据倪建达介绍,上海晶城经济适用房建设项目,面积60万平方米,房源近1万套,是上海外环最大的保障房基地之一。工程于2008年启动,预计还有一年多时间即可完工。
BT开发模式
强大的资金实力,令诸多国有开发商可借助BT模式开发保障房。
所谓BT模式,也可称为一种“交钥匙工程”,即社会投资人投资、建设,建设完成以后“交钥匙”,政府再回购,回购时考虑投资人的合理收益。据中国指数研究院副院长陈晟介绍,目前保障性住房建设模式主要有三种:委托代建、配建、直接招标。BT模式即为直接招标的一种形式。
倪建达坦言,“能采用BT模式的开发企业,资金实力都是很强的。”
周勇也称,仅有少数公司能够以BT模式建造保障性住房,这些公司包括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以及中国冶金科工股份有限公司等大型国有企业。
自去年以来,中国建筑国际已通过BT模式在中国推出了三个廉价住房项目。其中两个位于天津,另一个位于重庆。周勇说,该公司目前正与许多二、三线城市地方政府就潜在的项目进行商谈,包括成都、武汉、杭州及西安。
旭辉集团总裁助理张伟峰直言,BT模式对于民营开发企业而言是难以想象的,“拿出那么大量的资金投入在低利润的项目上,其资金使用效率之差可以想见,何况其中还存在很大风险。”
变更土地用途
和地方政府的亲密关系,同样令国有房地产企业受益匪浅。
回复该发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