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着表哥借给他的250万元,王传福创造了市值达1800亿元的比亚迪。(截止到09年10月的数据)
这个有着“技术狂人”、“汽车狂人”、“颠覆者”标签的45岁男人,仍依仗着他创造的“比亚迪模式”,带领着他在2003年成立的汽车公司,在充满喧嚣与质疑的潮水中翻腾。
如今,潮水仍未完全退去。
我们看到,他曾与富士康老板郭台铭对薄公堂,又曾与股神巴菲特“形影不离”;我们还曾看到有些关联经销商愤然退网,也有些经销商渴求合作……他和他的比亚迪新能源技术,被有些专家称为伪技术,推向风口浪尖。

他不是国企官员,却享受着很多官员享受不到的“礼遇”。去年9月,他与李嘉诚一样,作为企业家在“深圳30周年庆祝大会”上发言。今年1月,他也曾作为公司代表,向访问美国的中国主席,介绍其在美国生产的节能产品情况……
似乎从没有一个汽车公司创始人像他一样,围困在掌声和争议声中。他被称为是自主品牌车企阵营中的另类,那么他又有着怎样的另类故事?
“汽车不过就是‘一堆钢铁’”
2003年,王传福以资产3.28亿美元登上《福布斯》杂志“中国大陆百富榜”,位列第13位。本可以松一口气,安稳地编织他的电池王国。可当时,他做出一个令人大跌眼镜的决定——收购秦川汽车,涉足汽车业。
至少有两个人,一度极力劝阻王传福不要进汽车业冒险,后来却成了他的左右手。
一人是有着北大财会专业知识的比亚迪员工,他对老板说:收购秦川汽车不是一件很明智的事。甚至他还算过,得出结论:不需要特别的理由,这明显是违背一般理解的。这个人是夏治冰,现任比亚迪副总裁。
另外一人是时任一民营设计公司总经理的廉玉波,他曾“质问”王传福:你懂汽车吗?王传福回答:“我喜欢车,我看了上百本书”。后来,廉玉波成了比亚迪副总裁。去年比亚迪与戴姆勒成立合资公司,他成了CEO。
比亚迪根本没有造车的经验,很多人认为王传福是在痴人说梦。
但王传福说,汽车天生就是一项中国人的业务,虽然涉及领域颇多,但是基于中国目前的工业体系已经没有什么特殊的壁垒,其中大量涉及的磨具,都需要人工来完成,中国企业成本优势明显。
那比亚迪没有造车的技术,怎么办?
王传福说,中国企业普遍面临的“技术恐惧症”,这种恐惧正是对手给后来者营造的一种产业恐吓,他们不断地告诉你做不成,投入很大,研发很难,直到你放弃。
在王传福的眼里,“汽车?说穿了不过就是‘一堆钢铁’。”至于技术壁垒,王传福说:“大量采用非专利技术,迅速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一种新产品的开发,实际上60%来自文献,30%来自样品,另外5%来自原材料等因素,因此自身的研究实际上也就5%左右。”

王传福就是凭着这样看似狂妄却很朴素的理论,于2003年1月23日,以2.7亿元收购西安秦川汽车有限责任公司77%的股份,正式踏足汽车,这也使得比亚迪成为继吉利之后国内第二家民营轿车生产企业。
写过王传福传记的作家郑祥琥,在书中这样写道:王传福是比亚迪的领袖,比亚迪的每一个重大决策都要王传福拍板,他甚至不用与其他高层领导商议,不在乎其他股东提出质疑,也不屑于中国香港的基金经理们说三道四。
“我觉得在比亚迪走过的路来看,我的决策有98%以上是正确的吧!”王传福说。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