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晓华(风林火) 置业国际品牌总监、知名房地产评论人士,有近10年房地产从业经历,1996年第一次买房,十多年来一直“顺其自然”地买卖。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在八卦岭买了一套房,45平方米一房一厅,5500元/平方米,首付4成。那时候的房贷最长只能贷10年,利率高达8%,比现在的二套房贷上浮利率都还高多了。我一个月工资3000多元,月供就要2400元,自己哪里住得起,就租出去了。刚开始租到1800元一月,还盘算着过两年就能以租抵供,可没想到后来竟然只能越租越便宜,到2004年的时候只能租到1100元。现在回头看,那段时间确实是一个泡沫时期。
我买第一套房只是一个朦胧的理财观念,认为按月供楼就相当于存钱。第二套房则是因为实际的自住需求。2002年我在布吉买了一套64平方米的两房,3000多元/平方米。2004年,小孩5岁,为了给他一个较好的学习环境,我买了罗湖区翠竹小学附近某房产,52平方米的一房一厅,5500元/平方米,总价28万,月供才1000多。
回头看那个时候真幸福,月入过万的我就能同时供着三套房。当时手里还有一套东门商铺,产权带返租,大概3万多元/平方米。然后到2006年,又在福田买了一套89平方米的两房,6500元/平方米,主要因为感觉罗湖那一房一厅住着挤了。至此,我手中有四套住宅、一套商铺。2007年上半年,我发现不对劲了,房价涨得太快,手中的房子一年不到涨了一倍,所以就趁房价涨得人心跳加速的时候卖了。除了福田区那套自住以外,另外三套都在2007年5月至10月期间卖了出去,当然都赚了一两倍。
看着楼市开始调控、低迷,我拿着卖房后的钱转投股市,还特意避开房地产股,买了银行和煤炭股,而且是在从40跌到20的时候才进的,没想到还是一跌再跌,说明大熊市的时候什么都是跌的。
现在,我手头只有两套房子,除了福田那套自住至今以外,2009年底又在盐田沙头角买了一套60多平方米两房,作为安置父母养老以及长线投资之用,市场价已从1.05万涨到1.9万元/平方米。
回头看,我买房子的点还是踩得蛮准的。总结经验就是“看房子看出来的专家”,这些年我也运用自己业内人士的身份看了很多房,知道性价比好的在哪里,比如沙头角那套房,主要看中那区域是价格洼地,果不其然后来一有拍地、新规等利好就飞涨了。其实,任何时候的市场上都有各自价格变化幅度和空间不一样的房子,如果你那时确有自住需求,或者换房需求,或者哪怕是要把闲钱投出去求保值的需求,就只考虑怎么选好了。时机无法预料,但性价比可以辨别,对于大多数如我这般自住为主、次看投资的购房者,区域选择比时机选择更重要。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