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说
  • |
  • 相册
  • |
  • 博客
  • |
  • 爽吧
  • |
  • 点评

白领的其他话题……

返回白领……


我收藏的爽吧……


李宁:求变追梦

1 李宁:求变追梦
飞车2011-04-16 02:13:52 发表
“中国处在一个变革的时代,有很多事情,人们连梦都不敢做。我们确实在有些方面很落后,我指的是现代工业。改革之后,我们希望能赶上世界的步伐,很多年轻人身上都有梦,但是有时候不见得那么自信地表现出来,所以我们讲“一切皆有可能”,就是说——你去努力,你去尝试,你的梦想会成真。
刚开始严格来讲,我也不是很有信心(它是否合适),因为这句话,后面是要有很多铺垫——就像对运动员来讲,我希望自己能够成为冠军,这得有好多铺垫。但是在过去十年,这又很符合中国的发展,也符合中国的社会现状,所以大家接受了。
我开始做第一件商品,试图做中国的体育品牌时,想表现出中国的文化,表现出体育的文化,这一直都没有变。李宁公司的第一个口号叫“中国新一代的期望”。
当然市场在变化,社会在变化,因此,在表现的方法和沟通方法要有所改变,要更符合现代人的需求。换标只是其一,重要的是公司整个系统会做一次变革,体现我们的品牌内涵、品牌精神和品牌想去的方向。以后,你们在体育营销、产品研发、市场推广方面,都可以看到变革的思路。
就公司治理结构而言,我是比较推崇团队职业化,能够有各自的空间、责任和目标。确定公司的一个整体目标,并把它传承好。所以,作为董事会主席,我想更多是在公司的治理层面上贡献我的能力,那是我的责任和空间。与此同时,因为我是公司的创始人和股东,在公司重大战略决策上我是参与的,这是符合公司治理结构的一种模型。
就个人做事的风格而言,如果我的梦想,我自己能够实现,那我就不需要他人。但实际上要成就一个品牌,建立一家现代化企业,建立技术研发、工业制造、市场零售、品牌营销等流程,这不是一个人的能力,甚至不是一家公司的能力足以完成。
李宁要能成为世界级品牌,这期间,至少中国的化纤工业要成为世界级的,单个公司不能脱离国家、民族的情况去谈发展。所以同样的,在公司营运上也不能靠个人,我比较喜欢与我的同事、团队一起实现梦想。
隐而不露,对大多数中国民营企业董事长而言,都是角色修为的巨大挑战。
对李宁尤为如此。此前,曾有一个传闻称,李宁来到北京办公室时被前台小姐拒之门外,这发生在他点燃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火炬之前。
作为创始人,李宁如今鲜少介入到具体的日常经营。李宁公司从2007年开始,历时三年谋划品牌重塑。其间,在品牌重塑项目统筹者CMO方世伟的印象里,李宁亲自参与讨论、决策的会议屈指可数,大多是与新商标的确定有关。而具体的生意目标、组织调整,品牌DNA头脑风暴等,主要是公司CEO张志勇主持并引导内部讨论,此时的李宁,隐于董事会。
在中国商界,时常听到的是公司创始人兼董事长是一个工作狂,往往凌晨时分,还在与负责公司某一业务的高管讨论业务。于是,跨界进来的李宁倒成了“异类”。他用了一个婚姻的类比来解释他在公司的角色,“结不结婚不是我决定,而是我参与拍板决定;而后具体跟谁结婚,怎么结婚,那就是志勇他们的事情了。”一言以蔽之,首先,他参与公司重大发展战略的决策,但并非一人拍板;其次,他不介入到具体的公司经营业务中。
李宁曾用很简单的回答来解释公司治理问题:但凡一己之力无法完成,你就必须建立和发展系统的能量。而系统能否发挥能量,关键在于规则的设定。“随着公司的发展,把我的一些想法强加在一款产品上,或者强加在一种生意的模式上,这种情况越来越少了。”
回复该发言
2 回复:李宁:求变追梦
飞车2011-04-16 02:13:52 发表
相对于生意里的账期、库存、渠道等具体操作问题,李宁更感兴趣的是系统结构的设计。1997年,李宁将公司总经理一职交给陈义红(如今是中国动向创始人兼董事长),转而来到北京大学当了四年本科生,他选择的专业是法律。学法的内在冲动则是想要了解社会的运行规则,他说他对此有着个人兴趣。修完法律本科课程后,他才继续学了一些商学院的课程。
谈及营商心得,李宁说起来有些波澜不惊,仿佛此间的种种因缘际遇本应作如是观。就像他说自己从创业至今一直都在困惑,这时的他笑得很开朗豁达,这会令你觉得困惑本应是人生的常态。
回复该发言
共有2帖子
图片链接:
插入图片  取消
视频链接:
插入视频  取消
音乐链接:
插入音乐  取消
内容: 图片视频音乐
  发帖赢积分  快捷键 Ctrl+E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