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少女时代,吴英就表现出大方和豪爽
80后乡村女孩
“记得我开始懂事,我就知道自己的脾气像老爸,那么的倔,那么的要强,还很执着,为了一个目标不惜牺牲一切,但执着的结果是要付出巨大代价的。”
歌山镇塘下村,80年代还是浙西南一个两百多人的村子。村里通往市区唯一的道路,是由村民集资建起来的浙江省内第一条乡村水泥路。改革开放以后,有人通过外出打工、办小厂赚到了钱。路的另一头,就是全国百强县东阳。
与毗邻的永康、义乌一样,出于山多地少的生存压力,东阳人早早开始另谋出路,这块被当地人形容为“穷乡僻壤”的区域也在悄悄囤积起巨大的财富。作为“百工之乡”的东阳,一直都有在外地赚钱的传统,每到过完年,村里几乎看不到壮年男子,只剩下老人和妇女在家种地。
当年流传着的“永康打铁,义乌货郎担,东阳建筑”预示了这些小县城今天的面貌——永康五金城、义乌小商品市场、东阳横店影视城。
早年在西北包工程的吴永正也是东阳最早一批在外地赚钱的人。靠着包工程赚来的钱,吴永正在村里盖起了一幢三层混凝土小楼,成了80年代村里最稀罕的景观。吴永正当时想,如果吴英是男孩,一定要带她出去搞工程。
这笔钱后来在甘肃一场长达8年的官司中耗尽。“年纪大想通了就觉得知识比钱更重要。”很多年后,吴永正为了女儿的官司一笔一划地写上几千字,别人说他的字一点也不像只有小学文化的人写出来的,他说人是锻炼出来的。
这种期望在吴英身上变得更加强烈。7岁之前,吴永正教给女儿2000个字,上午教10个字,下午就要背出来。吴英被送回东阳老家读书,吴永正总不忘给老家寄来一箱子的书。
吴英插班到村里的塘下小学读三年级,个子小小的,一点也不出挑。她剪一个童花头,穿肥大的红色毛衣和白色休闲裤,拍照的时候总是尽量站在别人的后面,露出半个身子。
在东阳这个以博士闻名的小城里,一度连饭馆都在卖一种干菜炖豆腐做成的“博士菜”。每年有上千名学生削尖脑袋想要拼杀到独木桥的最前端,这里出过宰相,也出博士,这就是当地人认定的一种前途。
时间再往后推一推,省道往东阳市区的途中渐渐悬挂出各种各样的巨幅广告牌,木雕、家具、影视城,街道上驶过一辆比一辆豪华的名车。跟埋头苦读一样,另一种前途建立在人们对于财富的无限渴求上。“每个人都想当老板,都去做生意。”
赚钱,继续赚,不停赚。当地甚至流传着“在路上砸砖,砸到十个九个是老板,还有一个老板娘”的说法。沉淀下来的巨大财富也汇聚为涌动在地下的充沛的民间资本。
初中以后,吴英的个子长开了,性格也突然长开了,不怎么好学,偶尔还会跟其他女同学一起逃课出去玩,对新鲜事物反应快,冷淡得也快。“反正不可能上大学,混的也是时间,”吴英这样告诉同学。
吴永正把她介绍给自己在东阳开美容店的堂妹,在那家东阳最早的女子美容店里,吴英跟着姑姑学了一年美容。
一年后,吴英告诉吴永正,自己还想上学。吴永正花钱把她送进一个技校学财会,还给她买了一本蓝印户口。快毕业的时候,有人告诉吴永正,你女儿不读了。吴永正气得差点从湖北丹江口赶回老家给吴英一巴掌。
吴英辗转到过金华、湖北荆门,心里只想着做生意。她的同学们都出去做生意了,有人还赚了钱,这对吴英是个不小的刺激。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