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大了,人手不够;人手多了,场子不够,这是目前不少私募基金面临的共同局面。在这种迅速发展的局势面前,招人、换场地都成为私募基金在投资之余的重头戏。
纷纷抛出
大规模招人计划
“我们最近在寻找新办公场地,今年加人之后现在的地方就坐不下了。”近日,紫石投资执行董事张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他告诉记者,紫石现在拥有6名研究员,公司计划今年将投研人手扩充一倍到15人左右,而目前的办公场地约为150平方。“15名投研再加上公司其他部门的同事,所以换个地方就是必然。我们在重新寻找一个约500平方左右的办公场地。”
因为增加人手需要换办公场地的是新生代私募基金的典型代表,还有新发力私募基金也抛出了宏伟招聘计划。公开信息显示,成立于去年的呈瑞投资今年的投研人才缺口达20人之多,公司目前也已经公开了招聘计划,陆续对外招聘。
不仅如此,不少老牌私募因为规模扩张,人员扩张也达一倍之多。记者从云程泰了解到,鉴于当前的投资规模,近期其投研人手也增加了一倍。公开资料也显示,无论是老牌私募还是新生代代表,招人已经成为常规计划,其中又以研究员为主。
规模与业绩
反推人才需求
某券商私募基金分析师认为,去年以及今年的震荡市场更适合以灵活操作著称的私募基金,更好的发展环境使私募基金规模扩充迅速。不少老牌私募基金去年产品迅速增加,据好买基金研究中心统计,以成立日期计算,截至2010年12月31日,非结构化私募产品达到652只,比前年增加了295只,增幅达82.63%。老牌私募基金去年实现规模翻番,规模上升之后就急缺各类投研人才。
不仅如此,新生代私募基金以其不错的业绩,为后续产品提供了客户资源,产品扩容之后的人才需求也很大。呈瑞投资、紫石投资等新亮相的私募基金的业绩使其后续产品发行有了足够保障,呈瑞投资芮崑表示,虽然对今年募集资金规模没有明确的打算,但他透露会加快发行脚步。紫石投资张超则告诉记者,今年的产品计划在5只左右。“在公司发展的同时加强投研建设,否则会陷入规模大了业绩下滑的局面。”张超告诉记者。
对此,一位私募投资经理认为,资产管理规模的迅速膨胀是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如果公司的资产管理规模不到1亿元,投资方法就是看准了就下狠手;但是一旦管理规模超过20亿元,对于资产配置的要求也就高了,因此,就需要对各个行业都有深入研究,对研究员的需求越多,要求也会提高。”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