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截至4月1日,在已公布年报的1307家上市公司中,每10股分红在10元及以上的公司有15家,除贵州茅台等3家国有独资企业外,其余12家企业派出的红利总额达22亿元,不过其中有15亿都分给了公司的老板和高管们。刘道伟绘
超过四千亿元的现金红利,使中国股市的分红力度超过以往。但少分红甚至长期不分红的上市公司,仍然比比皆是
随着上市公司年报逐一披露,各公司分红情况渐次明朗。谁给股东发红包?谁是一毛不拔的“铁公鸡”?慷慨与吝啬的背后又折射出哪些行业发展的窘境与制度设计的缺陷?这些,都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截至4月11日,已公布2010年年报的上市公司1431家,共派现金(含预案)4001.57亿元,平均每公司近6亿元,中国股市的分红力度超过以往。比如,建设银行现金分红的股息率和派息率分别达到4.1%和37.9%;贵州茅台一次拿出近23亿元进行分红。类似“大红包”的增多,令广大投资者欢欣不已。
然而,打开这看似丰厚的“大红包”,投资者仍有许多不满意。
现金分红水平整体上依然过低。上市公司的现金分红虽然较高,但较之股价,股息率却很低。截至3月22日,宣布分红的445只个股中,以其当日收盘价计算,320家公司的股息率都在1%以下,仅有7家公司跑赢银行1年期定存利率。
“有红不分”的铁公鸡仍然比比皆是。不少具备分红能力的上市公司,借企业研发或扩大再生产等名义逃避分红责任。截至3月21日,A股已发布年报的657家上市公司中,有119家近三年内“一毛不拔”,其中“有红不分”者超过一半。
行业发展冷暖不均导致分红差距较大。分析年报,中国石油、中国银行等一大批“国”字号大型企业利润分配持续加强,农林牧渔、公用事业和轻工制造等行业的派现比例超过市场平均值。而纺织、建材、化纤等众多传统行业的上市公司,计划分红或转增股本者并不多。许多公司自身难保,何谈保障投资者的分红权?
此外,上市公司利润增速放缓而公司高管薪酬增速迅猛的现象,令广大投资者愤慨不已。而央企分红海外与国内厚此薄彼、同股不同利等问题,也令内地投资者“很受伤”。
持续的现金分红,是上市公司稳健发展的主要标志,对于培育资本市场长期投资理念,增强资本市场吸引力和源动力,具有重要意义。中国股市一直背负圈钱的骂名,一个根本原因就是上市公司拿得多给得少。统计显示,1990年至2010年,A股融资总额是分红总额的2.27倍。上市公司“重融资、轻回报”,很难使股民依靠分红回报来分享经济增长成果、增加财产性收入,只能从长线投资转向短线投机,通过“高抛低吸”来博取股票差价收益,这也助长了证券市场“重投机、轻投资”的畸形价值取向。
客观地讲,近几年随着资本市场迅速发展以及相关制度的不断完善,上市公司现金分红的总体情况较以往有了明显好转。但由于约束力不强、回报股东意识薄弱,少分红甚至不分红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
督促上市公司履行向投资者分红的义务,还需不断弥补制度漏洞。2009年A股融资低于当年分红,“予”多于“取”,就是受益于2008年证监会出台的新规 将再融资与现金分红挂钩。可见,消除“有红不分”或“高红低分”的现象,从根本上讲还要完善制度。比如,重大资产重组设置现金分红“门槛”。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