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兰仕集团助理总裁陆骥烈。 南都记者 宋文辉 摄
格兰仕之于容桂,如同美的之于北滘,算得上是顺德这两座千亿大镇中家电制造业的头一张名片。
然而,当我们沿着容桂大道一直往南,来到坐落在马路尽头的格兰仕总部时,却发现这家同样有着近20年家电制造历史的顺德白电巨头,正沿着一条跟美的截然不同的道路快步潜行……
1992年,格兰仕刚刚决定由一家乡镇羽绒制品厂转入微波炉制造领域,梁德庆和儿子梁昭贤从上海无线电十八厂请回第一位工程师陆荣发时,他们或许不曾想到,若干年后,在格兰仕的职业经理人队伍中,“上海帮”竟会起到如此举足轻重的作用,而陆骥烈正是其中之一。
陆是个地地道道的上海人。在2005年底加入格兰仕之前,他曾任德国麦德龙国际集团中国区高级采购经理,而在被“猎”到容桂之后,又历任广东格兰仕集团销售总公司副总经理、微波炉板块(事业部)总经理、生活电器板块(事业部)总经理,现任集团新闻发言人和助理总裁。
从陆极富海派幽默感的表述中,我们惊讶地发现,这家被容桂当地人笑称为是从“什么都种不出来的滩涂地上成长起来”的白电巨头,在2008年错过了第一次上市时机之后,却开始沿着另一条道路低调地飞奔起来。
简单说来,在那次与资本市场失之交臂之后,格兰仕重新回归“制造”环节,寻找内生性动力。一方面,通过整合各产品线,形成覆盖全产业链的配件、冰洗、微波炉、空调和生活电器五大产业群,试图从体系内部打通“元技术—技术构想—产品原型—新产品或服务”的创新通路;另一方面,则开始与O LED、太阳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企业进行技术合作,按陆骥烈的话来说,就是要从第一代产业链整合迈向全新的第二代产业链整合。
细到一根电线丝,也要“格兰仕制造”
南都:在北滘采访的时候,我们发现在当地有很多靠为美的做配件生产起家,现在也成长到相当规模的企业,但在格兰仕的周边却未看到类似的现象。这是什么原因?
陆骥烈:的确是这样。
因为格兰仕最初进入微波炉制造领域时,无论是顺德还是整个中国都没有可以与之配套的产业环境。一方面,所有的元器件、零配件都依赖从日本进口;另一方面,格兰仕的前身是一家乡镇羽绒制品厂,主要的工人来源是就近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也没有成熟的微波炉制造产业工人,所以当它决定转型做微波炉制造时,实际上也是带动了当地整个产业工人的转型。除此之外,很多技术人员也是从国内最早生产微波炉的上海无线电十八厂请来的。
所以,跟顺德其他家电企业不太一样,格兰仕从最初的整机组装到现在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体系,是通过装备投资和技术投资,整合国内技术力量,掌握主关件比如磁控管的制造技术,自己建立起来的。当然,也不是说一台微波炉里所有的配套原件都是自己生产,比如炉腔里的玻璃转盘,我们是和江苏耀华玻璃合作的,电容则是和浙江的一些企业合作。
南都:直到现在,格兰仕仍然是这样的一个格局和发展思路吗?
陆骥烈:现在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节点。
因为无论是跟海尔比还是跟美的比,格兰仕的白电制造产业线都是最长的。也就是说,从一根电线的拉丝到所有零配件的生产,都是围绕“格兰仕制造”的平台整合在一个体系内。这样做最大的好处是,当我想要研发新技术、推动新技术在产品上的实现,或进行完整的质量体系、工艺体系控制时,能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来支持这类想法。
回复该发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