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国际分工格局变迁。“后危机时代”,面对全球产业转移的新趋势,企业家可能面临更新的经营挑战和风险。如何评估和防范风险?微软公司全球资深副总裁、微软(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亚勤(博客)在海南博鳌接受了《中国经营报》记者的专访。
《中国经营报》:金融危机是否影响了国际分工格局?你认为全球产业转移出现了什么样的趋势?
张亚勤:金融危机对整个世界的产业格局和经济格局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我引用基辛格的一句话,他说:“很多年前就知道中国、亚洲会成为世界新的经济中心,经济危机加快了这种从西到东的产业转移。”其实,我自己认为经济危机本身对中国来讲是一种机会,这使中国企业更快地国际化。但是经济危机也带来了很多负面的东西,一个负面是一些企业过度自负,认为西方市场经济是失败的,于是就不学习西方了,这是一种误解。另一个负面就是一些企业家、经济学家和政府官员们认为市场化没那么重要了,更多时候要靠政府这个“看得见的手”。像通货膨胀、经济过热这些现象可以用“看得见的手”调整,但是如果IT等产业发展也“去市场化”,那中国的未来是没有出路的。
《中国经营报》:最近一段时间,涨薪潮遍及珠三角、长三角。曾经一直靠低廉劳动力价格为优势的外向型代工企业正面临成本升高的考验。微软的代工企业所受到的影响是否会影响到整个微软产品的价格以及它在全球的重新布局?
张亚勤:我们确实有一些游戏机、PC外设等硬件产品在中国制造并销往全球,但是总体来讲微软属于高技术型公司,对价格没有那么敏感。中国过去30年靠低人力成本、以牺牲环境和高能耗的模式发展,现在这个模式不能再复制了。这个其实和经济危机没有太多关系,中国发展到这个阶段,当沿海城市进入发达型城市的范畴里,就必然面临这个问题。有两个解决办法,一个是改变产业结构;另外一个是把制造业转移到西部、中部。在转移的过程中一定要有新的战略思考,比如说高能耗、对环境有大污染的产业应该慢慢让它消失掉。
随着中国企业逐渐走出去,我们还需要更多的创新,创新不仅仅是技术创新,还包括商业模式的创新,用户、市场的创新,光靠模仿是没有未来的。不过企业在短期内肯定会有压力,但是与这些危机相比,我觉得最大的危机是“去市场化”的心态。
《中国经营报》:你如何评估未来的经济风险?
张亚勤:整个经济正处在恢复的状态,但各有差异。在美国,不管是IT产业、金融产业,还是基础工业,都在恢复中。欧洲相比较而言恢复得稍微缓慢。中国是另外一种状况,由于中国在经济危机的时候游资较多,消费拉动并不是十分明显,从而引起了通货膨胀。但我对中国的经济还是充满了信心。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