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日报讯 南京大学金陵学院新传媒系日前在网上承诺:该系毕业生毕业后5年内可申请返校进修相关课程。这则消息,连同该系不久前“以微博(http://t.163.com)粉丝量论学生成绩”、认证优秀毕业生等举措,在微博上引起持续关注。
“返校进修”的具体内涵是,自今年起推出4+X模式,该系学生本科四年毕业后的五年内,任一年都可申请返校参加相关课程的进修学习。
该院新传媒系主任杨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推出这项承诺的初衷,是因为新的媒介融合生态给高校传媒教育带来挑战与压力,传媒业的迅速发展,使学生在毕业后依然需要不断补充专业知识与技能。
毕业生有5年的“保修期”,随时可以“回炉锻造”,这在我省高校是头一遭。有人表示:“在工作中体会到自己的缺漏,可以有的放矢地学习。”也有不少粉丝在微博上留言质疑:“若授课内容不变,回去有何用?”还有人调侃:“这属于质量有问题召回的范畴吗?”更有人关心:“学校有这个精力应付返修生吗?”
“想靠学校学的知识应付一辈子,完全不可能了。综合考虑学校管理和知识更新的状况,5年似乎是一个合适的年限。”杨溟如此阐释。至于人才的“质量召回”,他认为:“自省、反思与不断学习是一种对自己的召回。学校的教育的确是不完善的,不管理论还是实践,而返校进修也是作某种程度的弥补。”
其实,高校的系科设置大都面临着“前瞻性眼光”和“现实技能培训”的双重考验。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胡翼青副教授告诉记者,媒体行业的迅猛发展,让负责新传媒系课程设置的他常怀一种焦灼感,他将之称为“师生可能共同面临的‘知识钝化’”。为了让老师与业界动态紧密结合,他们将每年选派3—5位老师去密苏里大学进修半年,还派人去大型综艺节目、广告公司、互联网行业,学习策划包装、营销模式,让老师自身的知识储备随时处于“保鲜期”。
西方白领阶层流行的“知识折旧定律”称:“一年不学习,你所拥有的全部知识会折旧80%”。“返校进修”这一伴随式教学模式能否帮助毕业生应对“知识折旧”带来的“本领恐慌”?杨溟坦陈,毕业生经过职场的几年打磨,会深切意识到“充电”的必要。
不过,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吕立志,对返校进修的“4+X模式”表示不赞成:当今知识太多,更新也快,“X阶段”到底能返修到何种程度?5年以后呢?
而在南京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室主任、副教授张婷姝看来,学校教育不可能为学生提供未来职业生涯所需的所有知识和技能,而高校扩展教育服务的周期和范围,从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出发,变革人才培养模式,从这个意义上说,让毕业生“返校进修”这种意识和举措,值得借鉴。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