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评论员黄小伟一年来,公众对地震灾区的关注未有丝毫消减。从灾区民众的安置到基础设施的重建,包括充满争议的北川国家地震遗址博物馆、“五一”小长假期间灾区人满为患的旅游者,都会成为公众话题。
人们反对前往灾区旅游的理由是可以理解的,是基于对当地民众脆弱心理的保护。在那个百废待兴的地方,很多受灾民众依旧生活在板房里,过多游人的到来必定会干扰他们的正常生活,个别外来者的不当行为更加会刺激他们仍处于艰难调适中的心理。大难之后的痛苦是不能被拿来“消费”的。
但是前往灾区旅游也不能被简单地斥责为幸灾乐祸式的旁观。地震灾区游其实也是援建的方式之一,不少省份都鼓励游客前往灾区旅游,甚至采取补助的方式。比如澳门特区政府就为有意到四川灾区旅游的澳门人补贴1500元,鼓励他们以旅游的方式推动灾区经济的发展和灾后重建。外地游客的到来无疑会拉动当地受损的经济,给当地民众带来收入。据四川旅游局透露,今年春节期间到四川地震灾区旅游的游客超过7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8.69亿元,占黄金周全省旅游总收入的四成。
在这几百万游客中,相信绝大多数是怀着悲天悯人之心开始其灾区之旅的,即使带有或多或少的猎奇心态,也是对地震巨大破坏力的好奇。这些来访者亲临灾区,无非想亲眼目睹八级地震对当地造成了怎样的破坏,以此感受人类面对自然灾害的艰难和抗争。这种身临其境的目睹所带来的震撼,无疑大大强于其他形式,如媒体的转述。而这种心灵的震撼将使外来者更能感受到灾区民众所遭受的亲人离去、家园不再的痛苦,也能激发人们对于生命真谛的思考。这显然不能被视为“把快乐建立在悲伤之上”。
将这个话题延展开来,地震灾区旅游热再次证明了我们非常有必要建立一座地震博物馆。这座博物馆所承担的职责就是向公众展示地震的清晰面目,将有关地震的科学知识、“5·12”大地震的发生过程、破坏与损失的情况等,客观科学地展示出来,让将来的人们有直接面对、回忆的机会。
在灾害现场修建纪念场所在世界上也不乏先例。远的如意大利的庞贝遗址,那是对火山毁灭一座城市的记忆;近的如日本北淡震灾纪念公园,那是对1995年坂神大地震的纪念。公园内的景象是按原样保留下来的坂神大地震遗迹,游人走入公园可看到当年地震的巨幅照片、大型立体活断层模块、地震时受灾的民房,在体验馆还能亲身感受模拟的七级地震。
就中国而言,当年唐山大地震后,由于主客观原因,很多本应保留下来的、能给人带来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的地震遗址,被当成废墟清理掉了,它们的影子只能从幸存者的回忆和发黄的老照片中去寻觅,这已成为日后整个社会的遗憾。
这样的遗憾不应该再继续。应该在“5·12”地震遗址上建立一座地震博物馆,留下一个可让后人认识地震的“活样本”。通过这个博物馆,不仅让公众不忘记灾难,重新诠释生命的价值,尊重生命本身的抗争,还能以建设博物馆为契机,探索建立起中国的灾难反思制度和死亡者纪念制度。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