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讯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中小学招生季。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一些名校炙手可热,任家长削尖了脑袋也难把孩子塞进去;而一些具有办学特色的学校却因为名气不够,很难进入家长们的视野,有的学校甚至面临招不满学生的窘境。
现象:
一小学只招来十几个学生
通常,小学招生都是在6月中上旬进行,然而从今年3月起,一些小学就把招生报名的信息挂在了网站首页。“学校曾有过仅十几个学生来报名的情况,我们即使早下手,今年的招生情况也依然不太乐观……”城区一位小学校长不无担忧地说。
这所小学是一所规模较小的学校,每年只招1至2个班。如果仅从户籍在册学生数量来看,还是可以满足招生需求的,因为今年就近入学的小学生大概有53人,明年也有40多人。不过,从往年招生情况来看,真正实现就近入学的孩子每年也就只有五六个,“其他学生要不就是人户分离、选择离居住地近的学校读书了,要不就择校了。”
北三环附近一所纯初中校同样面临招生困难。每年新学年一开学,四成电脑派位进来的学生还存在着“二次流失”的现象,部分学生入校后仍想方设法“跳”到了其他学校。
这两所学校在办学方面颇具特色。其中,那所小学的骨干教师比例已达到10%,在区里属于中等偏上的水平。
相比之下,名校连招生通知都不用往外贴,为敲开名校的大门,家长们不惜托熟人、找关系,甚至捐资助学。
探因:
普通校与名校差距越拉越大
中小学招生为何如此冷热不均?北京师范大学(微博)教育学部教授高鸿源认为,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造成了校际差距,也导致有的学校炙手可热,有的却少人问津。
他认为,历史的发展造就了少数名牌学校,在这些学校的遮挡下,“后起之秀”难以出名。“这是因为在应试教育的氛围下,家长们特别关心考试成绩,学校的其他特色难以引起关注。实际上,学校进步与社会功利性要求尺度有一定差距。”此外,有些教学质量还不错的学校,由于面临拆迁改造等问题,生源难以保证。还有的学校虽然自身发展较快,却没有及时对外宣传,社会认知度不够。
“近年来,政府对名校的投入不断加大,建游泳池、设专业教室……也是导致普通校与名校之间差距越拉越大的一个原因。”一位校长坦言:“某名校一个月的支出,抵得上我们学校一年的开销了。”
事实上,家长们的择校之路走得也很无奈。一位家长说:“过去是孩子有书读就行,现在市场竞争这么激烈,选择学校真的很重要。即便砸锅卖铁,向亲戚朋友借钱交赞助费,也要让孩子上名校。明摆着的事实是:家里就一个孩子,上不了好小学就上不了好中学,上不了好中学就上不了好大学,上不了好大学基本上就找不到好工作。不择校怎么行?”也有家长表示,选择名校是因为这样的学校社会活动多,孩子可以开阔眼界。当然,也有部分家长是出于面子盲目择校,“别人的孩子都进了名校,我家孩子上普通校多丢人!”
对策:
推有特色“身边的好学校”
多位长年从事教育工作的校长认为,要想改变高等教育阶段招生中出现的冷热不均现状,一方面要严格执行政策,按户籍所在地或居住地就近入学,严把择校关;同时应出台相应政策,促进教师流动,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为缓解因盲目择校给招生带来的压力,引导家长为子女选择适合的学校上学,市教委拟在近期向社会推出百所“身边的好学校”。这些学校具有共同的特点:不是很有名气,但在长期教育教学工作中十分有特色。像古城中学实行的小班化教学,每个班只有20多名学生,却配有三名班主任,分别负责学业、心理和体育。老师们把办公室搬进了学生教室,学生实行走班上课。由于重视体育,学生们体质抽测结果位居石景山区第一名。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