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道彩
“茅台酒不做奢侈品。”“打造工薪阶层能够买得起的茅台酒,这是我一贯的主张。”季克良就茅台近期被频繁刷新的拍卖“天价”作回应,再一次为茅台涨价辩护。(《中国经营报》4月16日)
记得去年4月,中国元素奢侈品年会发布十大奢侈品牌,茅台与七彩云南、老凤祥、大宋官窑等一起入选,并荣登榜首。不久前,在2010年新财富最受资本圈推崇的酒类奢侈品排行中,茅台再一次折桂,成为最具奢侈品特性的本土品牌。虽然外界对茅台的“奢侈度”评价甚高,但茅台的管理层却一直很谨慎,茅台董事长更是多次发出“茅台不做奢侈品”的豪言。
其实,在去年茅台集体大幅涨价之时,就有媒体援引知情人士的话:茅台将借助涨价打造“旧世界奢侈品中国首选品牌”,以此开启“从奢侈商品到奢侈品牌的蝶变之门”(《南方日报》2010年8月3日)。虽然如此的话语无法得到求证,但从茅台公司已公布的下两个五年计划里不难看出,涨价已是不可逆趋势,且程度会越来越厉害:按照规划,到2015年,茅台产量将达4万吨,年销售额达260亿元;而去年的产量是3万吨,销售额才100亿元。而到2020年,茅台产量达5万吨,年销售额将达到500亿元。
照理说,茅台酒非生活必需品和大众消费品,其价格涨与不涨,涨多少,与“国计民生”关系不大,公众之所以对其如此关注,一个重要原因是,不管茅台酒价格如何上涨,它永远是供不应求,总有一批对价格不敏感的消费群体——挣钱容易人和花钱容易的人,对其埋单。资料显示,目前茅台酒每年的万吨产量之中,有4成以上供给了机关事业单位国企等。民间对于公款大吃大喝和特权的不满,才是茅台引关注的根源所在。
不仅如此,茅台作为国产高档酒的尊者,其交际功能和身份象征,在其他国家很难实现。国外名酒似乎都很国际化,而茅台却一如既往的“很中国”:资料显示,2009年,国际酒业巨头帝亚吉欧实现销售净额98亿英镑,净利润17亿英镑,其海外市场的贡献率高达60%以上,仅旗下品牌马爹利在中国市场的销量就达70万箱。而据茅台的年报,2009年茅台的海外营业收入为2.93亿元,不到总收入的3%。近一段时间,茅台价格的“内贵外贱”,再一次引爆这一话题。据报道,茅台在海外的售价远低于国内市场,有的甚至便宜近一半,致使出口茅台不断出现回流现象。
近两年,陈年茅台酒拍卖价格屡创新高。近日,一瓶“精装汉帝茅台酒”在贵阳拍出890万元高价,刷新了茅台酒拍卖成交价格的历史纪录。无论是涨价,还是竞价拍卖,茅台在奢侈品路线的打造上,做的一点也不比国外名酒差,只是在国外市场的开拓中,不仅竞争力低下,多年来能力也不见提升。
我以为,除了文化瓶颈,动力是一个很大问题。试想,一个在国内拥有稳定消费群、可以随意涨价却供不应求的企业,它何苦要花大心思去拓展国际市场,更何况这背后有很多风险?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