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2月,一篇来源属自上海车展官网的文章全文摘录了纽约时报刊登题为《三大车展 接连举行 各大车企应接不暇》的评论文章所称,在3月的日内瓦车展之后,相比紧随上海车展开展的纽约车展(将于4月20日开展),上海车展显得更为“国际化”。具体理由则可直接参考本文前述部分对上海车展的规模描写。不过盛况之下,隐忧亦在。
说是隐忧,或许用产业痼疾形容更为恰当,那就是自主品牌发声无力。201上海车展本土企业尽管在展会的投入上不计成本,但“主角”之位依旧将拱手让位于外资。这也给以A级车展定位的上海车展掺入了水分。
就车展规模而言,上海车展甚至已经超过了巴黎车展、日内瓦车展、东京车展以及底特律车展,仅次于法兰克福车展。不过,从参展企业的国籍来看,除日内瓦车展,其他三大车展的主要阵营均为当地企业,本土品牌掌有无可置疑的话语权。自然,匹配如此规格的车展,非“汽车强国”不能胜任。因此,我们在狂欢之余应得理性看待自身的“大”和别人的“强”。《华西都市报》引述《新闻晨报》汽车主笔唐华的观点称,“上海车展与东京车展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唐认为,在参展规模和企业活动费用方面,上海车展很牛,但是从市场的根基、研发的能力以及理性的消费观方面则确实还有很大的差距。“不要光看表面和规模,还要关注竞争力、制造的文化以及批判的国民性。”
“我是车企,我想看同行如何模仿,对手如何超越,想听车友如何谩骂与称赞,想看媒体如何报道。”尽管文中未加任何注释,《京华时报》通过凡客体表现的这一抒情语句的主语让人很难不往自主品牌头上套。《辽沈晚报》在评论中称,“消费者也由不成熟到成熟,对汽车的理解、用车习惯和审美情趣都发生了变化,(自主品牌)简单的把国外的原型车搬到中国,或者简单的小修小改,已经无法满足消费者的需求,靠玩概念、炒噱头更难打动消费者。”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