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华时报2011年4月23日报道 交通拥堵和停车难,既涉及民生也涉及城市发展,关系着城市投资和生活环境质量。给270万辆车安家,即是给个人和城市发展的良好预期安家。
北京市交通委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十一五”末,北京市共有机动车停车位217.2万多个,但机动车保有量已达489.2万辆。这意味着,即使全市所有停车位满员,仍有超过270万辆车处于无位可停的尴尬境地。在大幅提高中心城区停车费、允许交通协管员对违法停放车辆张贴告知书的政策背景下,车与停车位间的矛盾已无法回避。
停车难在北京等大型城市出现已非一日。这一城市病反映了市政发展赶不上市场发展的现实。在车市发展初期,这几乎是一种必然。市政发展具有计划的理性,涉及公共资源的计算是静态的可控的,而市场发展具有需求的不可抑制性,对公共资源的使用和占有是动态的不可控的。因此,市政与市场总是难以匹配。在治理交通拥堵这一主要矛盾的诉求下,中心城区停车费的提高又产生了挤出效应,将部分停车需求逼到外环或周边地区,客观降低了本已紧张的机动车停车位使用效率。从局部看,则加剧了270万辆机动车争车位的竞争态势。
机动车乱停乱放不仅容易造成安全问题,还将相关法规置于尴尬境地。严格法规意味着巨大的执法成本,不严格则会鼓励“法不责众”的侥幸心理和反规则群体行为。在这种情势下,治理乱停放只能依赖于运动式,并体现出过多的执法趋利性 公众会问:除了贴条罚款,再无其他方式规范吗?
较彻底地解决停车难问题,先要明确界定停车位的属性。如果是商品,就应该以市场调控手段为主,如果是公共品,就要增加公共供给。超半数机动车无处可停,说明存在巨大的供需落差,市场手段用得再足,没车位问题也难以解决。在土地资源归政府分配的情况下,解决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政府增加供给,满足越来越庞大的停车需求。
据测算,270万辆车需要3063个足球场才能放下。在城市土地资源趋于紧俏的情况下,政府显然难以拨付如此面积的地皮。应对办法并非没有。一方面,政府需要在能力范围内加大停车场建设,另一方面,应该从提高存量土地资源上想办法。比如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开放机关、商场、酒店等土地占有相对宽松的单位业余时间的停车位,尽可能加大停车位可供应量。
现阶段,对于国际城市“买车先买停车位”、咪表制度等市场化经验是否适应中国城市还需观察。此前,也有国内城市引进这些经验,但并未有效改善停车难和交通拥堵状况,却带来了汽车消费转向周边地区和不当寻租问题。如何将市场化手段和政府加大供应结合起来,还需要深加研究。
交通拥堵和停车难,既涉及民生也涉及城市发展,关系着城市投资和生活环境质量。因此,政府有责任投入更多的资源加以改善。给270万辆车安家,即是给个人和城市发展的良好预期安家。(特约评论员徐立凡)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