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报记者杜琴庆
早在2006年,即中投公司成立之前,中国社科院世经所副所长何帆(博客)就建议中国外储的积极管理可以借鉴“挪威模式”和“新加坡模式”。
据何帆介绍,新加坡从1981年开始对外汇储备实行积极管理。主要负责外汇储备管理的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其投资领域除了美、欧政府债券之外,也投资于股票、房地产以及直接投资;淡马锡控股则是另外一家介入新加坡外汇储备积极管理的企业。淡马锡原本负责对新加坡国有企业进行控股管理,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淡马锡利用外汇储备投资于国际金融和高科技产业。
挪威的做法与新加坡类似,成立于1998年的挪威银行投资管理公司主要负责管理挪威政府通过石油出口获得的外汇储备,目前投资于一个包罗广泛的证券组合。
上述管理模式的收益不菲——淡马锡控股的年累计回报高达18%。
但时隔五年,类似的挪威模式和新加坡模式均未能在中国形成,究其原因,各方面因素均存在。但值得一提的是,早在五年前何帆的一篇研究型文章中就曾明确指出,如何建立统一的外汇储备管理体制是中国借鉴前述两种模式的关键。
何帆指出,与新加坡不同,中国外汇储备积极管理有关的政府职能分散于若干不同的部门手中:流动性管理归口国家外汇管理局的储备管理司;对国有大型工商企业的管理,归口国务院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对国有金融企业的管理,归口中央汇金公司;大宗物资商品的储备管理则由国家发改委掌控。
各个部门都有不同的目标和政策,彼此之间目前的政策协调也并不顺畅。因此,要将这些部门统一在共同的使命之下,并使有关部门进行良好的合作,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新世纪周刊援引中投公司有关人士的话称,其对借鉴挪威或新加坡模式并不乐观——人力资源尚不充足、缺乏专业人员和激励机制。一位汇金高层人士直言,前述问题是中投尚未真正解决的问题,“中投走了四年才到现在较成熟的地步,别的机构还要用多少时间和成本来成长?”
录入编辑:张珺
回复该发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