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网报道 从2001年到2010年,中外合拍影片一共有130部,其中,中欧合拍片29部,仅占总数8.52%,正在迅速发展的中国电影业,亟需与电影文化深厚的欧洲走得更紧密。昨天,首届北京国际电影季举办了2011中欧电影合作之路论坛,多位中国和欧洲的电影制作机构相关人士相聚一堂,从文化、资金、法律等角度探讨中欧电影如何深度合作。
论坛伊始就来了个开门红,《飞虎》、《鼠之道》、《环形使者》三部合拍、协拍影片同时举行了签约仪式。其中,仅吴宇森执导的《飞虎》一部影片就涉及6亿元人民币投资,是继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之后,又一部投资总额达到6亿元的华语巨制。论坛结束后,主办方又挑出30个国内外多个国家的中小型项目,举行中欧电影合拍项目洽谈会。
虽然此前《卧虎藏龙》、《英雄》等片在海外销售不错,但与会的中外嘉宾都坦诚地表示,世界对中国电影还很陌生。香港安乐电影公司行政总裁江志强说,中国电影以外语片形式进入海外市场后,受到的待遇与本地电影差别很大,很难进入主流市场。“如果《卧虎藏龙》是中欧合拍片的话,我估计它在海外收入起码要多50%,因为欧洲电视台购买本地和非本地影片的价格差别非常大。”法国导演让 雅克 阿诺也表示,如果中欧合拍片“贴”上欧洲电影的标签,价格会更高,放映时间也会更长,“我们30年前拍摄的影片,现在依然还有收入。”
近10年来,中国电影迅猛发展,民营公司华谊兄弟和博纳国际影业就是在这个大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企业,他们以自己的亲身体验向欧洲同行发出热情的召唤。王中军说,中国电影的回报力正在快速增加,单片票房收入已经超过了一亿美元,可以迅速越过两亿美元的门槛。合拍片的导向已经从资金需求转向人才需求,只要有好的项目,“可以分分钟融到资”。
于冬则通过一组组实际的数字来证明,中国市场依然很大。他说,国内目前还有2000多个县城、200多个地级市没有电影院,把这些地方发展起来就有超过150亿元的票房增长。他相信未来5到8年国内银幕将增加到两万块。王中军和于冬一致认为,随着本土市场的逐渐壮大,未来合拍片,甚至是面向国际市场的英语合拍片,将成为中国电影投资的主流。
曾与中国合作过系列电影《云之蓝》的英国著名导演菲尔 艾格兰认为,中外合拍片要想成功必须彼此尊重对方文化,要拍出有国际文化视野的影片。中国电影合拍公司负责人张恂则提醒,合拍电影不要进入简单移植误区,“我们接到的一些剧本,明显是照搬欧洲剧本的模式,只是给剧中角色换了个中国名字,一张中国脸‘说’着外国话,因为缺失中国本土文化的气质,肯定会水土不服。”她认为,要想拍出真正的好的合拍片,从剧本创作阶段合作双方的编剧就应该同时介入,这样才能赢得两国观众。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