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正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读书的哈特,意外获得了大型计算机的使用权限,他决定开始一项经典书籍电子化的工作。哈特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就是要借计算机的普及,让人们更方便地阅读到那些纪录了人类历史、文明进程的典籍。
电子书从此登上人类发展史的舞台,它改变了信息与知识储存的方式和传播的速度,也改变了人们获取知识的渠道。40年后的今天,哈特启动的“古腾堡工程”已成为一座全球著名的电子图书馆,它收藏的典籍电子书超过了3.3万卷(册),人们可以轻松地用电脑和电子阅读器等工具从网上下载阅读。
就所存书籍的数量而言,“古腾堡工程”只能算是个小型网络图书馆。1995年开创的亚马逊网络书店,目前拥有的各种电子读物已达到70万册。而去年6月,谷歌书库扫描的书籍就已超过1200万册。
从哈特40年前把美国《独立宣言》扫描成第一本电子书,到今天数千万电子书和出版物在网上储存、传播,全球已经出现了一个交易额高达9亿美元的电子书市场。
电子书有很多好处,首先是无纸化,其次是传播快、成本低、检索易,再加上方便储存、交流等,它对人类最大的影响是让书籍或以书籍为载体的知识得以迅速而广泛地传播。
假如从人类发展史的角度来观察电子书,可能更重要的还在于它对人类数千年来形成的阅读习惯所产生的影响。电子书之所以还不能完全取代纸质书籍,与一个典型的问题相关:夜深人静时,捧着沉甸甸的平板电脑躺在床头阅读电子书,还能找到往日读书的那种惬意吗?
多少年来,阅读作为人类生活的一部分,不仅是知识的储存,更是心灵的发现,后者恰恰是许多人至今难以接受电子书的主要原因。谷歌今年3月在美国做的一项调查表明,人们使用平板电脑的主要功能是玩游戏,接下来是上网、处理邮件、听音乐、看电影、网上交谈等,然后才是阅读书籍。
近一两年来,许多平板电脑、电子阅读器的软件开发商,都在尽量使电子书读起来像纸质书那样,对比度更柔和,有翻页的效果,有书签、画线和摘要的功能等等。平板电脑也在不断地变得更薄、更轻。
即便如此,阅读电子书有时还是很难找到读书的感觉。电子书不是那一本活生生的、就放在你的书架或床头柜上的书。对许多读书人来说,总会有几本念念不忘的书,他们常常会记起书中的人和故事,就像想起了一个老熟人,有一种特殊的亲近感;爱书的人会有经常光顾的固定书店,他们喜欢随意地翻看着刚刚上架的新书,沉醉在那淡淡的书香之中……所有这些,都是电子书无法给予的。
与纸质书相比,电子书发展的时间毕竟还太短,它的快速发展不过只有十来年,尚不足以改变人类的阅读习惯。也许,当从小就玩熟了iPad的一代人真正成为阅读的主流人群时,人类的阅读习惯或许才会随之而发生根本的改变。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