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T中文网4月26日报道上海车展开幕前的官方论坛上,无论是政府官员还是业内人士,都不约而同提到一个观点:中国要从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转变。
中国做汽车大国似乎已经毋庸置疑了。在刚刚过去的2010年,中国的汽车产销量双双突破1800万辆,位居世界第一。行至这个历史当口,似乎该是建立自身品牌、占领海外市场的时候了。关心中国汽车业的人恐怕都在思考,强国之路需要走多久呢?
讨论这个问题,首先必须要澄清:何为“自主品牌”?
在中国汽车工业刚起步的时候,中国领导人曾经坚持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强国,因此,只有真正的民族品牌,比如红旗轿车,才算得上是自主品牌。然而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中国打开国门看到外面的世界。曾经为自身成就自豪的人们一下子看到了差距,于是到了1984年,中国的土地上出现了第一家整车制造的合资公司——北京汽车工业公司与克莱斯勒合资的轿车生产企业。合资品牌从此在中国市场走俏。
走合资的路,用市场换技术——这是中国在84年以后坚持的道路。现在看来,这样的思路虽然存在执行上的一系列问题,导致付出了市场但没有换来核心技术,但需要被肯定的是,它的确带动了中国的汽车工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
今年车展上看到的积极信号是,标致首次启用中国设计团队负责其全球新款概念车SXC的内外造型设计,这在标致百年历史上属于首次。而大众汽车的董事也在车展期间表示,未来会将上海大众的研发体系融入其全球的研发体系中。
可以说“中国创造、行销世界”的趋势已经显现,分析人士对此提出了“合资自主”的理念。
笔者认为,对于合资自主的认可,应该说是中国汽车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这也就意味着,跨国公司有条件将研发中心向中国转移,通过中国创造、海外营销,有助于让更多本土的设计师参与到全球汽车产品的研发中,曲线实现中国汽车的强国之路。
不过,中国政府似乎希望加速这一进程。今年年初曾有外国汽车公司高管称,中国政府开始限制合资公司在华扩张产能,除非外方答应将产品的知识产权与中方共享。也就是说,中国政府希望在“合资自主”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将合资品牌转变成自主品牌。这样大胆的设想如果得到贯彻,中国汽车产业的强国之路可能无需十年。但是这个想法执行起来既存在难度,也存在风险,很难说可以在未来一直坚持下去。
在今年的论坛上,有另一项措施被作为强国之路提出来,即资本收购外资品牌,其中,与会领导举出的成功例子便是吉利收购沃尔沃。
然而这条路走起来同样艰难,一方面,尽管中国有了资金,但国际上可供收购的优势资源极为稀缺,况且金融危机过去之后,并非总能碰到沃尔沃这样的待购资源;
另一方面,中国的企业长期处于被动接受信息的状态,欠缺在海外市场采集信息的能力。过往发生过的例子中,有些海外待收购资源存在严重的负债、法律问题,而中国企业却并不知晓,还花大价钱竞购。假如中国的企业在未来收集信息的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一定还会出现资本流失却换不到强势品牌与技术的情况。
另外,海外收购之后,用多久可以消化收购来的品牌是摆在中国企业面前的又一个现实问题。
今年,李书福与沃尔沃首席执行官在接受FT采访时均提到,沃尔沃与吉利目前仍然是完全独立运营、互不干涉的。李书福坦言,沃尔沃在初入中国时,董事会部分成员曾提出沃尔沃来华后,应减少在安全性能与技术研发方面的投入,降低安全标准,但沃尔沃高层坚决反对。李书福称自己经历了一个思想转变的过程,他以沃尔沃S80为例,说自己一开始和中国大部分消费者一样,将汽车外观大气作为衡量因素,认为S80相比竞争对手而言外形小、不具备竞争优势。
回复该发言
中国要从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转变 仍需时日
2 回复:中国要从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转变 仍需时日
xiez20092011-04-27 02:58:48 发表
然而后来,他看到S80比竞争对手更大的内部空间——这是沃尔沃通过先进的技术实现的。最终,他认同了沃尔沃公司的理念,决定花时间培养市场,坚持高技术标准,牺牲短期利益。
从他的谈话中可以看出收购完成之后双方磨合的艰难,而上述问题也许只是冰山一角。收购的最终结果是否双赢,一方面取决于企业方面的沟通磨合,而另一方面,还要看中国政府给与民企的空间与支持有多大,民营汽车企业能否承受得起若干年短期利益的牺牲。如果说产业政策过早、过度倾向于国有资本,民企并购之后的路也会相当艰难。
在强国之路上,被提到的另一个策略是振兴民族品牌。中国的邻居——日本和韩国,都是成功的典范。然而分析中国的状况,不同于日韩的是,首先,日本早在30年代就已经实现了工业化,遥遥领先于中国;其次,日韩汽车业起步的时候,国际汽车大国并没有建立像今天一样的竞争地位;而更重要的是,日韩都有着特殊的国际政治背景。
对于中国而言,要让民族汽车品牌在国际上立足,需要一个漫长的时间。
如今中国汽车在海外市场的品牌形象大部分还停留在“廉价低质”上。而相对成功的品牌,比如长城汽车,其海外市场主要是意大利、俄罗斯、智利等。今年的车展上,长城提出计划在2015年打入美国市场。可以说,长城在美国的表现,将会对中国民族汽车品牌在国际上的口碑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长城汽车的总裁王凤英也十分清楚民族品牌在世界上立足不是一朝一夕的,这其中不仅要花时间培育市场,更要坚持高技术标准。她对FT预计说中国汽车民族品牌的强国之路大约需要10到20年。
从企业的层面讲,这样的预测应该说是谨慎而合理的。对于政府来说,如果想要不拖延这一进程,恐怕首先需要在中国市场打好“中国造”这张牌,尽快的升级各行业安全、技术标准。如果未来几年中国内地的食品、污染等安全事故得不到缓解,中国汽车业的强国之路恐怕要在10年、20年的基础上继续延期了。
作者: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特约撰稿人
回复该发言
从他的谈话中可以看出收购完成之后双方磨合的艰难,而上述问题也许只是冰山一角。收购的最终结果是否双赢,一方面取决于企业方面的沟通磨合,而另一方面,还要看中国政府给与民企的空间与支持有多大,民营汽车企业能否承受得起若干年短期利益的牺牲。如果说产业政策过早、过度倾向于国有资本,民企并购之后的路也会相当艰难。
在强国之路上,被提到的另一个策略是振兴民族品牌。中国的邻居——日本和韩国,都是成功的典范。然而分析中国的状况,不同于日韩的是,首先,日本早在30年代就已经实现了工业化,遥遥领先于中国;其次,日韩汽车业起步的时候,国际汽车大国并没有建立像今天一样的竞争地位;而更重要的是,日韩都有着特殊的国际政治背景。
对于中国而言,要让民族汽车品牌在国际上立足,需要一个漫长的时间。
如今中国汽车在海外市场的品牌形象大部分还停留在“廉价低质”上。而相对成功的品牌,比如长城汽车,其海外市场主要是意大利、俄罗斯、智利等。今年的车展上,长城提出计划在2015年打入美国市场。可以说,长城在美国的表现,将会对中国民族汽车品牌在国际上的口碑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长城汽车的总裁王凤英也十分清楚民族品牌在世界上立足不是一朝一夕的,这其中不仅要花时间培育市场,更要坚持高技术标准。她对FT预计说中国汽车民族品牌的强国之路大约需要10到20年。
从企业的层面讲,这样的预测应该说是谨慎而合理的。对于政府来说,如果想要不拖延这一进程,恐怕首先需要在中国市场打好“中国造”这张牌,尽快的升级各行业安全、技术标准。如果未来几年中国内地的食品、污染等安全事故得不到缓解,中国汽车业的强国之路恐怕要在10年、20年的基础上继续延期了。
作者: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特约撰稿人
回复该发言
共有2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