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料图:中国空军装备的空警2000预警机

资料图:韩国空军装备的美制“楔尾”预警机
韩国网站《Viggen军事博客》4月22日发表文章对中国装备的"空警-2000"型预警机与韩国新近从美国进口的"楔尾"预警机进行了性能对比。文章认为,"空警-2000"预警机脱胎于以色列的"费尔康"系统。作为第一种装备相控阵雷达的预警机,已略显落后。而采用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研制的主动相控阵雷达系统的"楔尾"预警机,在技术水平和整体结构上都占据优势。
文章称,于2009年国庆阅兵正式亮相的中国"空警-2000"型预警机标志着中国空军拥有了自己的"力量倍增器"。中国空军真正开始了由"本土防御"向"攻防兼备"转变。但文章通过对整机结构、整体设计和具体应用三个方面的分析,认为该型预警机作为中国仿自以色列"费尔康"的产品,与韩国即将获得的购自美国,采用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研制的主动相控阵雷达的"楔尾"预警机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首先,文章认为,"空警-2000"型预警机在整机结构上存在局限。世界各国过去装备的传统预警机的最佳结构,就是在运输机或客机等大型平台的背部加装一个可旋转的碟形天线,里面装备用于预警的脉冲多普勒雷达,而旋转则是为了使雷达可以扫描机身下方360度的范围。随着相控阵雷达的出现和使用,天线即使固定也可以获得全方位的扫描信息。这不仅减少了一套结构复杂笨重的旋转机构,简化了结构,同时为应用更多种雷达布置方案提供了可能。
"空警-2000"型预警机采用了三部相控阵雷达,呈等边三角形布置在碟形天线当中。这固然使碟形天线不再旋转,但是依然存在的碟形天线却大大增加了预警机整体的阻力,不仅使预警机飞行速度较慢,也使预警机的留空时间更短,影响了整体性能的发挥。反观"楔尾"预警机,虽然机背同样存在天线,但结构更为巧妙,立柱部分为两部相控阵雷达天线,顶部为第三部雷达天线。在满足全方位扫描的前提下,结构相对简单,结构更紧凑,阻力更小。加上作为载机的"波音-737"的性能要好于"伊尔-76",因此,"楔尾"预警机在整机结构上要好于"空警-2000"预警机。
其次,文章认为,中国在装备"空警-2000"预警机之前,并未独立研制或装备一型高性能预警机,该型预警机的搭载平台和雷达设备均来自国外,因此,中国自身并未深度参与整机设计,始终处在被动接受的地位。因此在未来维修升级和换代更新方面都存在着困难。相比"空警-2000"雷达与载机分别订购和可能在俄罗斯相对陈旧的载机、导航和相对先进的以色列雷达系统之间产生的兼容问题不同,"楔尾"预警机是整机进口,在设计的初始阶段,就是一个整体。在装备"楔尾"之前,韩国空军也拥有比中国空军更为丰富的使用预警机的经验,因此,在整体设计上,"楔尾"要更胜一筹。
第三,文章认为,即使"空警-2000"预警机性能先进,但对于中国空军来讲,意味的也仅仅是"有与无"而不是"好与坏"。受到各方面原因的制约,中国空军长期以来虽然规模庞大,但装备机型相对陈旧。随着这几年大量新装备的加入,虽然装备水平得到了很大改善,但是一个以前并不存在的问题,现在逐渐显现出来,那就是作战的协同问题。之前中国空军装备机型虽然相对陈旧,但来源相对单一,均仿自前苏联战机。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