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块面纱看起来简单,奥秘却在包法上。最传统的是三角形折叠法,即先按三角形折叠好面纱,从前额绕到后脑把头发全部裹住,然后在耳侧用两个别致的夹子固定住,面纱自然垂下即大功告成。不过《希杰布》杂志教授的包法更新颖,如辫子式和蝴蝶结式。辫子式适合娇小可爱的女生,方法是把面纱的两端和头发编在一起,弄成麻花样式。蝴蝶结式据说是从西班牙传来的,所以也叫西班牙式。包法是将头发盘成蝴蝶发髻,再将头巾两端随发髻缠绕,“浑然天成”地打理出花瓣样式。借着杂志的推广,眼下这种包法在埃及的白领当中已经流行开来。
“没有人强迫我,我戴面纱就觉得我拥有信念,这是我自己的选择……”
在塞纳河畔,电影《巴黎,我爱你》中那个美丽的穆斯林姑娘扎卡告诉法国男孩:“当我头戴围巾时,我就觉得自己拥有信念,拥有身份认同,这种感觉很好,那同样也是美丽的。没有人强迫我,是我自己的选择……”
法国社会的现实没有电影那样温柔安静。
法国禁止在公共场所戴面纱 违者将受重罚

2011年4月11日这天,穆斯林女子肯扎.德希丹与几个同伴来到了巴黎圣母院,她们穿着蒙面布卡罩袍,只露出眼睛,抗议《禁止在公共场所掩藏面部法》(下简称“罩袍禁令”)正式生效。
法国是第一个通过立法禁止在公共场所穿戴罩袍并已付诸实施的欧洲国家。

“罩袍禁令”规定禁止在公共场所用头巾、罩袍、风雪帽或面罩掩盖脸孔,违者将被判处150欧元罚款并(或)强迫接受公民教育学习课程。该法还规定强迫他人隐藏面部的人,也会被处以罚款及监禁。
“我们有权利和所有法国公民一样,自由选择生活方式,我们只是穿戴比他人更多而已。”德希丹说。尽管只有大约10名抗议者,但在她们的周围挤满了报道现场状况的媒体记者,不远处是待命的防暴警车。
穆斯林头巾和罩袍在法国看来都是强烈的宗教符号,对穆斯林移民进行入乡随俗的教化,今天的法国选择了法律的强制手段。自由派强烈反对,但萨科齐政府相信,这将有助于“法国国民保持相同的价值观,延续国家的世俗化以及博爱理念”。法国三色旗上的蓝白红,分别代表了平等、自由与博爱。这正是1789年法国大革命所确立的法国核心价值观。

由于1872年起,法国开始禁止收集宗教信仰归属和种族来源的数据,因此法国没有少数族裔人口的官方统计数据。根估计,目前约有600万穆斯林生活在法国,大约占到法国总人口的十分之一,伊斯兰教也随之成为法国的第二大宗教。
为使法国大量的穆斯林移民融入法国社会,认同法国价值观,法国的理想是以“高福利为保障,世俗化为基础,法兰西价值观为标准”同化外来文化。这种“共和模式”在更早以前从中南欧和英国来的移民身上见了成效,几代人后都变成了普通法国人,移民后代失去了自身的文化特征。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