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考了一个饭碗
1984年,吴秀波考入中戏,按他的话说,其实就是为了学一门“手艺”,日后“找工作,混饭吃”。但是他没有想到,当时中国的影视环境几乎不允许任何人靠它吃饭。“80年代中期,刚刚改革开放,电视剧基本只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上下两集,一种是上中下三集,每年不会超过10部。”吴秀波回忆道,那会儿自己家里倒是有台电视机,但是也只有两个台。总之当年考入中戏表演系的他和现在蜂拥的“艺考”大军,在选择的初衷上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当然在吴秀波看来,哪怕过了20多年,这个行业的配比、产业链和资本化程度都比当年更加完整,但现在进入这个行业的很多人其实仍没明白,这不过就是一个工作。只不过和当年相比,它可以当成一个饭碗,可以靠着工资养活自己了。而这到底是不是一个金饭碗,还要受制于一个人的能力、机会、欲望、缘分和造化。除此之外,其实所有人都不用把这个行业想成什么样,演戏也不过就是一件小事儿。

经验不重要,简单最重要
在对吴秀波的采访过程中,我们感觉他喜欢把一切都大而化之、简单处理,不知这是不是性格的一种体现。比如在他看来,采访者只分两种,如果一个人问出了一个清晰准确的问题,那么这个采访者就是一个“老人”,反之就是一个“小孩儿”。“如果面对‘老人’,我更多地会去倾听和反思;如果你是‘小孩儿’的话,那么不懂的我就给你讲,可以用比喻或者其他任何形式,而目的无非就是把咱俩的沟通拉到一个平台上,因为你是你的人生经验累积的结果,而我是我的,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局面’。所以不如拿一些大家都知道的‘局面’说事儿。”
这种将采访者视为“老人”或者“小孩儿”的二分法显然源自一种个人的经验。毕竟在他看来,自己已经进入了四十不惑的年龄,人生能有几个四十年?当然,这些也不完全是经验论,因为一个男人在这个年龄其实会发现——经验已经不重要了,简单最重要。因为经验属于每个人,只不过有人先得到了。经验就是一个人不停地自我证明的过程,而当到了一定年龄,可能会发现这种自我证明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
具体说到演戏的经验,吴秀波想了想说:“我没法告诉你。不是不想,是不能。因为演戏这个过程在我看来很简单——拿到剧本,看明白这个故事,用自己的理解去演,演完了就从戏里出来。做到‘能进就能出,能上就能下’就好。仅此而已,没有更多。”
所以,很多事情在吴秀波看来都是这么一个过程——“仅此而已,没有更多”。这个就跟当初他写下《跳舞女孩》一样——在酒吧驻唱的经历谁都有,只不过他看见了,就写了,就唱了。人和人的区别只是有人做了,有人没做。当然做与不做的区别在于你的心里是不是有这份需要。而在当时的吴秀波看来,他心里确实有这份需要。
而有需要的不光是《跳舞女孩》这首歌,他更需要在80年代悄无声息地进入又离开这行业之后,重新杀回来。

灰色比黑和白都更真实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