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讯号1:唿吸急促
新生儿若唿吸急促,在排除先天性肺部没有发展成熟的因素之外,就可怀疑是否有上唿吸道或下唿吸道感染的可能性。
1.上唿吸道感染:
宝宝上唿吸道的疾病有可能是因为喉头、喉骨发育不完整(即软喉);或是上唿吸道狭窄、阻塞及异物吸入等因素所造成;另外也有可能是病毒性感染,如哮吼等。
再来也有可能是喉头水肿,喉头水肿是一种急性过敏,即一种急性、过敏性的声带水肿,多半是因海鲜、药物或是蜜蜂叮咬引起的,与体质没什么关联,且多合并有唿吸道水肿。
2.下唿吸道感染:
造成新生儿下唿吸道感染的原因很多,常见的原因有:早产儿唿吸道窘迫症,如果宝宝于34周以内出生,那么肺部的发育可能尚未成熟,就有可能有早产儿唿吸道窘迫症。再来也有可能是新生儿肺炎引起败血症,使唿吸窘迫;或是胎便吸入症候群、先天性心脏病等,使氧气无法正常供给,宝宝只好靠喘气来增加含氧量。
追查新生儿唿吸窘迫的原因
专家表示,1岁以下的新生儿若有唿吸急促,除了感染性的原因之外,过敏也是原因之一,此外,其它可能的因素还有:
1.唿吸道融合病毒:如细支气管炎。
2.过敏:如宝宝于新生儿期就常有气喘或是喘鸣声就可能为过敏。
3.先天性结构异常:如因血管结构异常,压迫到唿吸道,使食道阻塞;或是气管先天性异常。
4.横隔膜疾病:如肺部发育不良引起的横隔膜疝气。
更长远来看,成长至幼儿期的大宝宝如果唿吸急促,则原因多半为:
1.感染:如异位性体质产生的肺炎,使筋膜积水。
2.过敏:宝宝可能会常有过敏反应,如气喘、过敏性支气管炎等。
唿吸中看新生宝宝的健康
新生儿的睡眠时间很长,肚子饿了要哭、尿湿了也要哭,新手妈妈往往很难从宝宝的精神状态分辨他的健康状况,从唿吸中可以看出,新生宝宝的唿吸频率和唿吸动作是其是否生病的衡量仪。
唿吸频率由正常到加快,如原来40次/分钟,发展到60次/分钟、甚至80次/分钟,说明小宝宝有感染,往往是肺炎的征兆。如果原来快的趋于正常,说明宝宝逐渐病愈,正在恢复健康。
在没有监护设备时,观察宝宝的唿吸动作可及时知道宝宝是否得病
1、正常的唿吸应是嘴并拢的(除了鼻塞),如果宝宝张口唿吸、鼻翼扇动,则是唿吸加快的表现。
2、正常的唿吸时肋间或肋骨下面的尖突处是平的,如果出现凹陷,是不正常的表现。
3、新生宝宝的唿吸以腹式为主,如果胸部也跟着大大地起伏,或胸腹部在唿吸时呈“翘翘板”,此起彼伏,不是平行地上下,也是不正常的。
4、唿吸时有成人声音,仿佛被人打伤的叹息,是生病的表现。
如果新生宝宝在唿吸时、龙其在睡眠时有上述现象,家长宜及时带小宝宝上医院的新生儿科检查,使宝宝得到及时的疹治。
危险讯号2:前囟门凸起、凹陷
当脑内压力释放时,脑压会增高或降低,而前囟门也会随着动脉的跳动起伏。那么前囟门在什么情况下,会忽然凸起或凹陷?对健康会不会有不良影响?
1.前囟门凸起:
一般来说,前囟门忽然凸起,像鼓起的小球,多半是因为脑内压力增大,可能的原因有:孩子感染脑膜炎,且合并发烧、颈部僵硬或是血管病变、颅内出血时,都很有可能会让前囟门鼓起。处理细则:此时应送医做超音波检查,看宝宝是否有突发性的意识障碍或颅内出血,再针对宝宝的状况做处理。
2.前囟门凹陷:
回复该发言
解密新生儿4大“危险讯号”
2 回复:解密新生儿4大“危险讯号”
babywode2011-04-30 22:08:09 发表
反过来说,当孩子脑内压力变低,脑嵴髓液不够,使体内水份不够,造成脱水时,前囟门就会呈现凹陷状。黄亮迪提醒,当宝宝合并有严重腹泻、严重喂食障碍,且辅有眼窝凹陷、皮肤干、身体水份低、泪液、口水、排尿皆少,且严重脱水、前囟门呈蹋陷状时,妈咪就得小心留意。但黄亮迪也强调,若孩子的活动力正常,前囟门有些微的凹陷是正常现象,妈咪不必过于担心。
但当宝宝有前囟门凸起或凹陷时,妈咪得先找出原因,视有无相关疾病,如:脑部是否有些微的萎缩或是先天性的异常,及其它障碍,再针对病症做处理,才是最正确的做法。
危险讯号3:腹泻
新生儿的消化功能不成熟,发育又信息论快,所需热量和营养物质多,一旦喂养或护理不当,就容易发生腹泻。爸爸妈妈要清楚造成宝宝腹泻的原因,尽量避免人为因素给宝宝造成腹泻。
1、生理性稀便
不同喂养方式的大便性状也存在明显区别,当宝宝出现大便次数多及稀便等“腹泻”表现时,可能还无法断定宝宝得了“腹泻”。如母乳喂养的新生儿,每天大便可以多达7~8次,甚至10~12次,大便通常较稀薄,如果宝宝精神好,吃奶好,体重增长正常,就不必担心。当然,对于人工喂养的宝宝,如每天大便5次以上,或大便中出现像鼻涕状的黏液,或含大量的水分,应及时找专家检查治疗。
症状:母乳喂养的新生儿,每天大便次数较多、较稀、色黄。宝宝精神好,吃奶正常,体重增长正常。
对策:合理喂养,加强护理,注意宝宝的精神、胃口、体重变化,一般无须特别处理。若怀疑是真腹泻,应考虑以下原因,或及时进行专家治疗。
2、喂养不当
给新生儿喂食的奶粉过浓、奶粉不适合、奶粉中加糖、奶液过凉或过早添加米煳等淀粉类食物,都容易导致新生儿积食,从而引起宝宝腹泻。
症状:腹泻,大便含泡沫,带有酸味或腐烂,有时混有消化不良的颗粒物及黏液。常伴有呕吐、哭闹。
对策:纠正不科学的喂养方法。若症状不能改善,应到医院接受治疗。
3、对奶粉过敏
100名宝宝中有2~7名会对奶粉蛋白质过敏,这种症状多出现于2~3个月的宝宝。有遗传性过敏体质的新生儿更容易产生对奶粉蛋白质的过敏症状。
症状:使用牛奶或奶粉喂养后有难治性、非感染性腹泻超过2周,大便可混有黏液和血丝,伴随皮肤湿疹、荨麻疹、气喘等症状。
对策:根据医生的处方给新生儿喂食特殊的奶粉。
4、患感冒
在宝宝患感冒时常伴有腹泻症状,因此,只要从根本上把造成腹泻的魁祸首——感冒治好,腹泻也就自然而然地痊愈了。如果担心宝宝会出现脱水症状,应适当给予口服补液。
症状:感冒、腹泻
对策:加紧治疗感冒,预防脱水。
5、病毒或细菌感染
因病毒或细菌感染而造成的腹泻中最具挖根生的是肠道轮状病毒感染。轮状病毒是秋冬季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由轮状病毒引起的腹泻,占秋冬季节宝宝腹泻的70~80%,所以人们常把它称作秋季腹泻。传染性很强,能在家庭、幼托儿及儿科病房流行。发病时伴有呕吐、发热,若不及时处理可出现脱水症状,因此要格外注意。
症状:大便呈黄稀水样或蛋花汤样,量多,无脓血,应考虑轮状病毒感染。若大便含黏液脓血,应考虑细菌性肠炎。常合并呕吐、发热。
对策:不要犹豫,立即找专家接受治疗。
贴心提示:
爸爸妈妈要特别注意宝宝清洁卫生,经常清洗宝宝的小屁屁。患腹泻的宝宝要注意腹部保暖,可用毛巾包裹腹部或热水袋敷腹部,同时让宝宝多休息。
危险讯号4:发烧
回复该发言
但当宝宝有前囟门凸起或凹陷时,妈咪得先找出原因,视有无相关疾病,如:脑部是否有些微的萎缩或是先天性的异常,及其它障碍,再针对病症做处理,才是最正确的做法。
危险讯号3:腹泻
新生儿的消化功能不成熟,发育又信息论快,所需热量和营养物质多,一旦喂养或护理不当,就容易发生腹泻。爸爸妈妈要清楚造成宝宝腹泻的原因,尽量避免人为因素给宝宝造成腹泻。
1、生理性稀便
不同喂养方式的大便性状也存在明显区别,当宝宝出现大便次数多及稀便等“腹泻”表现时,可能还无法断定宝宝得了“腹泻”。如母乳喂养的新生儿,每天大便可以多达7~8次,甚至10~12次,大便通常较稀薄,如果宝宝精神好,吃奶好,体重增长正常,就不必担心。当然,对于人工喂养的宝宝,如每天大便5次以上,或大便中出现像鼻涕状的黏液,或含大量的水分,应及时找专家检查治疗。
症状:母乳喂养的新生儿,每天大便次数较多、较稀、色黄。宝宝精神好,吃奶正常,体重增长正常。
对策:合理喂养,加强护理,注意宝宝的精神、胃口、体重变化,一般无须特别处理。若怀疑是真腹泻,应考虑以下原因,或及时进行专家治疗。
2、喂养不当
给新生儿喂食的奶粉过浓、奶粉不适合、奶粉中加糖、奶液过凉或过早添加米煳等淀粉类食物,都容易导致新生儿积食,从而引起宝宝腹泻。
症状:腹泻,大便含泡沫,带有酸味或腐烂,有时混有消化不良的颗粒物及黏液。常伴有呕吐、哭闹。
对策:纠正不科学的喂养方法。若症状不能改善,应到医院接受治疗。
3、对奶粉过敏
100名宝宝中有2~7名会对奶粉蛋白质过敏,这种症状多出现于2~3个月的宝宝。有遗传性过敏体质的新生儿更容易产生对奶粉蛋白质的过敏症状。
症状:使用牛奶或奶粉喂养后有难治性、非感染性腹泻超过2周,大便可混有黏液和血丝,伴随皮肤湿疹、荨麻疹、气喘等症状。
对策:根据医生的处方给新生儿喂食特殊的奶粉。
4、患感冒
在宝宝患感冒时常伴有腹泻症状,因此,只要从根本上把造成腹泻的魁祸首——感冒治好,腹泻也就自然而然地痊愈了。如果担心宝宝会出现脱水症状,应适当给予口服补液。
症状:感冒、腹泻
对策:加紧治疗感冒,预防脱水。
5、病毒或细菌感染
因病毒或细菌感染而造成的腹泻中最具挖根生的是肠道轮状病毒感染。轮状病毒是秋冬季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由轮状病毒引起的腹泻,占秋冬季节宝宝腹泻的70~80%,所以人们常把它称作秋季腹泻。传染性很强,能在家庭、幼托儿及儿科病房流行。发病时伴有呕吐、发热,若不及时处理可出现脱水症状,因此要格外注意。
症状:大便呈黄稀水样或蛋花汤样,量多,无脓血,应考虑轮状病毒感染。若大便含黏液脓血,应考虑细菌性肠炎。常合并呕吐、发热。
对策:不要犹豫,立即找专家接受治疗。
贴心提示:
爸爸妈妈要特别注意宝宝清洁卫生,经常清洗宝宝的小屁屁。患腹泻的宝宝要注意腹部保暖,可用毛巾包裹腹部或热水袋敷腹部,同时让宝宝多休息。
危险讯号4:发烧
回复该发言
3 回复:解密新生儿4大“危险讯号”
babywode2011-04-30 22:08:09 发表
正常新生儿肛温在36.2度-37.8度之间,腋下温度在36度-37度之间;新生儿肛温超过37.8度,腋温超过37度,即为发热。发热是由于病原菌引起的(细菌、病毒、支原体等),当这些病原菌侵入机体后,机体的防御系统为保护机体,可作出各种保护机体的反应来抵御病原菌,发热就是其中的一种抵御反应。发热并不是一个坏现象,说明机体正在与病原菌作斗争,所以很消耗人的体力,病人就会嗜睡、乏力。
1、感染性
一般认为发热是人体对感染的一种防御反应,通过发热而刺激 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作用、抗体形成、增强白细胞内本科活力以及肝脏解毒作用等,以抵抗疾病对人体侵袭,促进康复。但体质虚弱的早产儿,营养不良的患儿,虽有严重感染,可无发热反应,说明防御力较差。包括由病毒、细菌、立克次体、原虫、螺旋体、霉菌等所引起的急性感染,对上唿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炎、败血症和各种急性传染病等,都是引起发热的常见原因。
2、非感染性
(1)无菌组织被破坏或坏死:如白血病、血管内栓塞、烧伤、骨折、血肿、腹腔或胸腔内血液的吸收等。
(2)大量失血或失水:可使有效血循环量减少而致散热障碍,因而体温升高,但如发生循环衰竭,则正常代谢停滞,而产热过少,反而体温不升。
(3)环境温度高 新生儿在热环境下首先是皮肤血管扩张,以后开始出汗,汗珠先出现在前额、两侧鬓角,以后在胸部和大腿内侧。若不注意补充水分可致脱水,引起高钠血症、高胆红素血症。如环境温度增高过快,可使新生儿每分通气量减低或致唿吸暂停、唿吸衰竭,严重高热可导致死亡。存活者可致脑损伤。
(4)生物制剂或药物反应:如血清、菌苗、异体蛋白或某些药物(如磺胺类、巴比妥类等)过敏。
(5)中枢调节失调:如某些功能性低热及体温中枢调节失调,夏天室内温度过高,新生儿汗腺发育相对不足,散热差,易导致发热。
(6)其他原因引起的小儿发热:如脱水热,发病率较高,多在出生后4~5天发生,主要是奶和水喂的不够,又加上从唿吸道、皮肤、大小便丢失不少水分,使患儿严重缺水。温度可高达39~40℃,患儿啼哭或倦睡、前囟下陷、皮肤弹性差、口腔粘膜干燥、尿量减少等轻度脱水现象,大多持续数小时后逐渐退热,也可以1天内数次发热,但很少有连续发热数十天以上者。另外如患儿出现核黄疸(黄疸过重引起的脑病),颅内出血(产伤)后遗症均可引起发热。
新生儿发热从发热的病理生理看,发热是人体防御疾病和适应内外环境温度异常的一种代偿性反应。若高热持续过久,使体内调节功能失常,则成为患儿健康的威胁。高热的不良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高热使各种营养素的代谢增加,氧消耗量也大大增加。体温每升高1℃,基础代谢率增高13%。高热时还能影响消化功能主要是降低消化酶活力,可致婴幼儿腹泻、脱水,而进一步发生代谢障碍。
②由于氧消耗增加,产热过多,需加速散热,因而心搏加快,体温每升高1℃,心搏加速约12次/分,表皮血管扩张,而加重心血管负担。
③高热可增高颅内压,每升高1℃,颅内血流量增多8%,使大脑皮质过度兴奋,出现烦躁、头痛或热惊厥或高度掏出现谵语、昏睡、昏迷等。尤其婴幼儿多见。
④高热时消化道高分泌减少,消化酶活力降低,胃肠运动缓慢,故有食欲不振、腹胀、便秘等症状。
⑤持续高热可使人体防御感染的能力下降,不利于恢复健康。因此,对高热及极热应适时采取药物降温或物理降温等措施。
回复该发言
1、感染性
一般认为发热是人体对感染的一种防御反应,通过发热而刺激 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作用、抗体形成、增强白细胞内本科活力以及肝脏解毒作用等,以抵抗疾病对人体侵袭,促进康复。但体质虚弱的早产儿,营养不良的患儿,虽有严重感染,可无发热反应,说明防御力较差。包括由病毒、细菌、立克次体、原虫、螺旋体、霉菌等所引起的急性感染,对上唿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炎、败血症和各种急性传染病等,都是引起发热的常见原因。
2、非感染性
(1)无菌组织被破坏或坏死:如白血病、血管内栓塞、烧伤、骨折、血肿、腹腔或胸腔内血液的吸收等。
(2)大量失血或失水:可使有效血循环量减少而致散热障碍,因而体温升高,但如发生循环衰竭,则正常代谢停滞,而产热过少,反而体温不升。
(3)环境温度高 新生儿在热环境下首先是皮肤血管扩张,以后开始出汗,汗珠先出现在前额、两侧鬓角,以后在胸部和大腿内侧。若不注意补充水分可致脱水,引起高钠血症、高胆红素血症。如环境温度增高过快,可使新生儿每分通气量减低或致唿吸暂停、唿吸衰竭,严重高热可导致死亡。存活者可致脑损伤。
(4)生物制剂或药物反应:如血清、菌苗、异体蛋白或某些药物(如磺胺类、巴比妥类等)过敏。
(5)中枢调节失调:如某些功能性低热及体温中枢调节失调,夏天室内温度过高,新生儿汗腺发育相对不足,散热差,易导致发热。
(6)其他原因引起的小儿发热:如脱水热,发病率较高,多在出生后4~5天发生,主要是奶和水喂的不够,又加上从唿吸道、皮肤、大小便丢失不少水分,使患儿严重缺水。温度可高达39~40℃,患儿啼哭或倦睡、前囟下陷、皮肤弹性差、口腔粘膜干燥、尿量减少等轻度脱水现象,大多持续数小时后逐渐退热,也可以1天内数次发热,但很少有连续发热数十天以上者。另外如患儿出现核黄疸(黄疸过重引起的脑病),颅内出血(产伤)后遗症均可引起发热。
新生儿发热从发热的病理生理看,发热是人体防御疾病和适应内外环境温度异常的一种代偿性反应。若高热持续过久,使体内调节功能失常,则成为患儿健康的威胁。高热的不良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高热使各种营养素的代谢增加,氧消耗量也大大增加。体温每升高1℃,基础代谢率增高13%。高热时还能影响消化功能主要是降低消化酶活力,可致婴幼儿腹泻、脱水,而进一步发生代谢障碍。
②由于氧消耗增加,产热过多,需加速散热,因而心搏加快,体温每升高1℃,心搏加速约12次/分,表皮血管扩张,而加重心血管负担。
③高热可增高颅内压,每升高1℃,颅内血流量增多8%,使大脑皮质过度兴奋,出现烦躁、头痛或热惊厥或高度掏出现谵语、昏睡、昏迷等。尤其婴幼儿多见。
④高热时消化道高分泌减少,消化酶活力降低,胃肠运动缓慢,故有食欲不振、腹胀、便秘等症状。
⑤持续高热可使人体防御感染的能力下降,不利于恢复健康。因此,对高热及极热应适时采取药物降温或物理降温等措施。
回复该发言
共有3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