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宗商品贸易巨头嘉能可(Glencore)首席执行官伊凡·格拉森伯格(IvanGlasenberg)出生于南非,当他年轻的时候,他注意到一位南非贸易商从南美采购蜡烛销往日本的成功史,从此决定从事大宗商品交易。1984年格拉森伯格在马克·里奇公司(MarcRich&Co.)谋得了一份工作,尽管当时南非应实施种族隔离而广遭抵制,他仍为南非煤炭找到了买家,为此也赢得了传奇交易员里奇的赏识。
众所周知,里奇的第一桶金是通过为经营伊朗石油而获得的,他或许在格拉森伯格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今年1月份里奇罕见地接受了一家瑞士媒体的采访,他祝愿格拉森伯格的上市计划成功,还盛赞自己的得意门生:“我从一开始就喜欢他,他很聪明、很会分析、工作勤恳,而且形象也令人影响深刻。”
格拉森伯格在悉尼、香港和北京等地工作过,此后来到了瑞士巴尔(Baar)的总部,1994年里奇在美国遭到逃税指控而被迫流亡,公司的交易员们筹资6亿美元将公司买了下来,并将其重新命名为嘉能可。克林顿总统2001年赦免了里奇,而2002年嘉能可交易员将格拉森伯格选为首席执行官。
如今,格拉森伯格计划通过首次公开募股(IPO)为嘉能可筹资110亿美元,该公司估值将因此超过600亿美元,是当初他们从里奇手中买下公司价格的100倍。
这一增长搭上了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扬的顺风车,原油、黄金和铁矿石的价格在十年上涨了三倍,小麦价格上涨了两倍,玉米价钱也翻了一番。那么,嘉能可上市是否只是大宗商品泡沫达到顶峰的表现?其2010年实现的1,450亿美元营收和38亿美元利润是否只是侥幸?
波士顿基金管理公司投资总监、传奇投资人杰瑞米·格拉汉姆(JeremyGrantham)4月下旬发表文章称,除非中国的经济增长引起马尔萨斯式的资源耗竭,以至于包括石油在内的所有资源的产能都达到了顶峰,否则全球大宗商品市场的现状只能解释为巨大的泡沫。他认为中国经济至少有25%的可能崩溃,大宗商品的价格则几乎肯定会在一年内急剧下跌。
如果像格拉森伯格这样的人看跌的话,你真敢跟他对赌吗?或许会,或许不会。今年54岁的格拉森伯格4月份破例接受彭博社采访,他说:“这一波行情已到顶点?谁知道呢,谁关心呢?我们只看空五年之内的行情,所以只要担心五年内的市场形势就行了。”
IPO之后,格拉森伯格的账面财富几乎肯定会超过10亿美元,但他表示只要还在嘉能可任职,就不会出售该公司的一股股票,其余500位拥有股权的合伙人,包括合计持股58%的65位顶级高管在几年内也都不得套现,因此在此期间让公司尽快增长也是他们的利益所在。
如何促进增长?人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嘉能可将延续里奇离开后该公司采纳的核心战略:除了交易大宗商品之外,该公司还会在全球各地收购矿山。
格拉森伯格手下的交易员们不仅是坐在屏幕前操盘,他们被戏称为“呆子”和“机器人”,对公司极为忠诚,愿意走遍全球为公司寻找投资机会。过去十年来,他们收购、整合了数十家矿业公司,通常将它们分拆上市,同时保持大笔股权和销售其产出的权利。嘉能可拥有刚果钴矿公司KatangaMining的74%股权、澳大利亚镍矿公司米纳罗资源(MinaraResources)的71%股权、俄罗斯铝业的9%股权及世纪铝业的40%股权,在俄罗斯石油公司Russneft的多家子公司也持有股份。
回复该发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