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出口搅局
经陆路、水路运来广东的玉米,每年最终有近350万吨进入各大粮油生产企业。广州市番禺区粮食局井德泉告诉本刊记者,在需求的推动下,2009年底以来,广东市场上的到岸玉米价格与国际粮食贸易市场已经同步,呈现出震荡上涨的曲线。
在东莞益海嘉里的预处理厂,每粒玉米被破成四瓣或八瓣,胚芽取出来做油脂,玉米皮、蛋白提取做饲料。
中粮深圳公司则还要提取部分无水乙醇。一些本土民营企业从该公司购买无水乙醇后加工成食用酒精或工业酒精出售,进而生产出其他副产品,种类不可计数。这时,玉米已经面目模煳而身价倍增。
这些以玉米为原料的制成品中,有一样在2010年底成为广东各大海关的盯防对象——玉米粉。
2010年秋,多个主要粮食生产国发生大规模秋旱,玉米亦大幅减产,用途广泛的玉米粉的市场供应趋紧。此时,久不见风声的玉米粉出口走私在广东沿海再度兴盛起来。
据本刊记者在广州市南沙港区域接触到的走私中间商介绍,去年年底开始,国内玉米粉一般2.8元/千克,国际市场则一般是8~10元/千克,价差最高达到了2.5倍,“一个货柜的玉米粉就能获利约5万元人民币。”
根据黄埔海关一位相关工作人员提供给本刊记者的一份内部汇报材料,经过报关公司为核心的走私利益链条,这些中国产玉米粉,经东南亚的自由贸易港,被打上了巴西、印度等牌子进入欧美市场。
黄埔海关相关人士告诉本刊记者,粮食走私一直呈阶段性高发的特征,主要是受到国际市场价格变化的影响,每个阶段一般会持续三个月到半年。“自2008年启动粮食制粉出口配额许可证管理制度以来,玉米粉、小麦粉、大米粉这三大粮食领域的走私大案一直不断,已经对国内粮食市场产生了负面影响。”
前述走私中间商就告诉本刊记者,去年年底至今,珠三角粮食市场上的玉米粉被走私套利者抢购、囤积,导致批零市场的玉米粉价格一直维持在高位,大量使用玉米粉的面包、包子、馒头、速冻食品等就不断提价。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