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音乐节遇瓶颈,今年数量下滑。
法制晚报5月3日报道乐谷、草莓、迷笛……在刚刚过去的“五一”小长假期间,仅北京周边就有三个大型音乐节如期而至。从2009年开始,中国音乐节的数量持续增长,越来越多的都市人接受了这种娱乐休闲方式。
不过据记者统计,今年音乐节数量比往年略有下降。业内人士认为,这是目前音乐节利润越来越少、遭遇瓶颈造成的。业内人士称,如今的音乐节很像 “同一首歌”的变种,甚至沦为庙会,只有细分市场、提高品质才可能改变现状。
现场演出最重要 音乐节必井喷
从2009年开始,国内音乐节数量越来越多。2010年开始井喷,仅上半年举办的音乐节数量就达46个,而2008年全年音乐节也只有50个,2010年全年共举办了131个音乐节。
据迷笛音乐节负责人、迷笛音乐学校校长张帆介绍,近两年音乐节的数量增长极快,除了迷笛、草莓等知名度较高的音乐节,各种名目的户外音乐节越来越多,大多借鉴迷笛、草莓的模式。
音乐节的增多,对音乐产业有非常大的影响。张帆表示,音乐节和现场演出,在全世界音乐产业中都是很重要的链条。互联网虽然对音乐有推广和促进作用,但非法下载、盗版现象严重,使得大量国外唱片公司、唱片店倒闭,很多都转型为现场音乐、演出、音乐节制作的推广机构。“现场音乐是当前全世界音乐产业中收入规模最大、最重要的一块,不光中国,全世界音乐节的数量每年都在大量增加,乐队通过巡演所得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之七十,唱片业已经不是产业链最大最重要的一块,而是现场音乐、现场演出。”张帆说。
老面孔老套路 音乐节遭瓶颈虽然前两年音乐节数量增长速度飞快,但今年却有新变化。
音乐人卢中强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的音乐节不如去年多,开始进入瓶颈期。据他分析,2010年的音乐节之所以多,是因为地方政府介入的很多,大量音乐节依靠政府投资,如苏州、长阳音乐节等。
卢中强认为,现在的音乐节老面孔太多,同一个乐队、歌手频繁出现在不同的音乐节上,如谢天笑、痛仰乐队等,几乎在各个音乐节中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致使观众审美疲劳。“重复率太高、品质无法保证,形式大于内容,现在的音乐节还是老三样,重型主舞台、民谣舞台,再加创意市集,瓶颈很明显了。”卢中强说。
在北京、上海做音乐节必须有国际一线大牌,但是这些大腕动辄百万美金的昂贵出场费令绝大多数人吃不消。而其他城市,又必须在华语音乐上面拼流行。“现在很多外地音乐节邀请黄小琥(微博)、陈冠希这样的流行乃至话题人物,这样下去,这个音乐节未来就是‘同一首歌’的变种。”卢中强说。
投得多挣得少盈利模式单一迷笛音乐节负责人张帆表示,前两年增多的原因是大家看到音乐节能产生利润,但并非是个音乐节就能盈利,整体实际经营状况并不乐观。
目前音乐节的盈利模式还比较单一。张帆告诉记者,票房是音乐节最主要的收入,其次是赞助。音乐节的衍生产品,如T恤等纪念品、音像制品以及音乐节的版权销售,如音乐节视频、音频播放权、直播权的售卖等版权交易,成为一部分收入。另有一部分来自现场餐饮等服务性销售的利润。
以去年迷笛音乐节为例,票房、赞助等收入加起来总共40万,相比以往有所增长,但是相比投入比例,利润还不是很高,只能说小赚。“大家千万别觉得音乐节很挣钱,从全国来说,能盈利的音乐节也就那么两三个,比如迷笛、草莓这样的规模大的,有知名度的。”张帆说。
缺扶持就赔钱 不确定因素多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