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说
  • |
  • 相册
  • |
  • 博客
  • |
  • 爽吧
  • |
  • 点评

教育的其他话题……

返回教育……


我收藏的爽吧……


中科院:导师就是导师 我的研究生不叫我老板(图)

1 中科院:导师就是导师 我的研究生不叫我老板(图)
飞车2011-05-06 19:44:24 发表


白春礼院长与学生共进午餐


吴文俊院士指导学生
今天,很多人会忆起那一幕幕经典的师生故事。
比如,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何兆武教授口述史《上学记》中记载的许多在西南联大上学的场景。
他上外籍教授温德先生的当代文学批评课,就经常是闲谈,因为这门课只有他和徐忠尧两个学生。但这种闲谈却让他的文学鉴赏水平尤其是诗歌鉴赏水平大有进步。
这样的追忆更多源于一个现实背景正如我国首份《中国博士质量调查》中所描述最近10年来高校的转变:师生间促膝畅谈、齐头攻坚的情景不再,取而代之的是研究生对导师的劳动力输出,包括学生帮老师整理事务性文件、清理杂物。师生关系渐行渐远已广为诟病。
而在中科院,“经典”的师生关系似乎从来都不是新闻:
伴随国家教育改革的推进和中科院科研教育事业的发展,中科院较早就实行了导师资助制,较早就认识到教育和科研这对矛盾,始终坚持导师定期培训研讨制度,实行“转导师制”及“专业方向二次选择制”,把“一对一”置于师生关系的重要位置……打造出了新时期师生关系的和谐样本。
10多年前就实行了导师资助制 ,在科教结合实践中醒悟到导师跟研究生之间的关系 ,“研究生指导教师研讨班”定期举办。
“在美国最早出现导师资助制,就是研究生在学习期间参与导师的课题科研,其一部分学习费用从导师科研经费中分担。这就带来一个问题,导师与学生的关系不像以前那样纯洁了。客观上,导师想给最少的钱,让学生干最多的活儿;而学生就反着干。这很可能演变成雇主与雇工的关系。所以,在科研与教育越来越融合的今天,构建合理和谐的师生关系对研究生培养非常关键。”
2010年11月17日,在中科院武汉教育基地例行举办的研究生指导教师研讨班上,中科院研究生院分管学生工作7年多的马石庄副院长,面对101名导师,畅谈着对师生关系的感悟。
“其实,由于中科院研究生院的办学特色就是科研与教育紧密结合,在科研实践中培养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因此,早在10多年前就实行了导师资助制,而且大约在2005年前后,我们就开始关注师生关系的问题。”
经调查,在我国,以科研为导向、以导师负责制和资助制为核心的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从2006年才开始试点,2007年扩展到17所高校,2008年推广到47所高校,2009年才逐步向全国高校推广。在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方面,中科院无疑走在了全国的前面,其中的探索无疑也更清晰、更透彻。
“育人是根本,要有育人的社会责任”,中科院研究生院始终强调,作为导师,自己就首先要从“老板”的框框里跳出来,一定要明确育人为先的正确导向。
“科学院对学生的培养,不是只要有了科学就行了,还要关心人为什么活着和怎样活着。所以,科学院这些年一直坚持科研教育并举、出成果出人才并重,在强调科研的同时,也很重视育人。”马石庄反复强调,“科研与教育本来就是一对矛盾,有各自的规律,所以作为科学家的导师一定要把科研和教育这对矛盾处理好。科研机构的特性,科研导向、科研第一的惯性很强,所以我们工作中一直强化的就是育人职责。作为导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做学问,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更要教会学生做人。”
回复该发言
2 回复:中科院:导师就是导师 我的研究生不叫我老板(图)
飞车2011-05-06 19:44:24 发表
在现实中,研究生是需要跟随导师在科研实践中锻炼成长的。中科院的导师往往承担着丰富的科研项目,为研究生实践锻炼创造了很好的条件,但也往往工作量大、任务繁重,许多项目需要研究生参与完成。因此在研究生的指导培养中,是更注重学生的成长还是更注重导师科研项目的完成?也就是更重视“育人”还是“用人”?这是中科院研究生培养中一直需要面对的问题。
为此,中科院研究生院长期坚持并形成了一项制度:每年都专门举办“研究生指导教师研讨班”,要求招收研究生的导师参加研讨,并根据参加研讨情况给导师颁发证书,作为下学期是否招收研究生及招生比例的一个参考依据。
目前,研究生院共有研究生导师9479名,其中博士生导师4872名(含院士320余名),硕士生导师4607名。为了提高导师的指导水平和研究生培养质量,研究生院每年都举办数期导师上岗培训班,从2005年至今先后举办了52期,共有4163名导师参加了上岗培训。而马副院长几乎每年都会在培训班作专题宣讲,与导师们分享“科研教育的对立统一”、“科研机构中的师生关系”、“强化导师的教师角色”等种种体会。
而在今年他开讲的现场,记者惊奇地发现久违了的场景:导师们几乎济济一堂、座无虚席,时而凝神静听、时而互动鼓掌,气氛始终热烈活跃。那是精彩演讲的吸引,更是科学家们在科研的道路上倾情育人的强烈共鸣。
“导师就是导师,我的研究生不叫我老板。曾经一个研究生喊过我一次老板,被我板着脸数落了一顿。我认为导师与研究生的关系,就如同长辈跟晚辈的关系。有谁在家里称父母为‘老板’的?作为长者,能帮着年轻人成长起来本身就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我应该像他们的父母一样对他们。”这位不赶“时髦”、不喜欢学生叫他老板的导师,就是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的袁亚湘教授,这也许道出了许多导师的心声。
“必须从理念上明确,学习优秀应该给予相应的奖学金鼓励,对科研项目的完成作出了贡献,也应该给予相应的助研津贴。但这一切必须服从于‘育人’的办学宗旨,而不是‘用人’的简单酬劳。”中国科学院院长兼研究生院院长白春礼院士,对于资助制及其师生角色的定位可谓一语中的。
白春礼一直强调导师的育人职责:“对于科学院的导师们而言,都承担着繁重的科研任务,在引导学生参与科研实践、给研究生分配科研任务的过程中,要特别关注研究生的兴趣爱好、个性发展等。要充分认识到,导师不仅是科研专家,更应该是教育职责使命的承担者,必须担负起传道授业解惑的神圣职责。”他还专门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笃志网”题名。
与强化导师育人职责相适应,学校也不断营造育人的氛围。在科研氛围浓厚的中科院,学生干部笃志讲习班、博士生合唱团、以“生活、生存、生命”为主题的“三生”教育、“高雅艺术进校园”等,在师生中影响深远,“育人”的文化氛围也越来越浓厚。
回复该发言
共有2帖子
图片链接:
插入图片  取消
视频链接:
插入视频  取消
音乐链接:
插入音乐  取消
内容: 图片视频音乐
  发帖赢积分  快捷键 Ctrl+E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