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开始,华安、博时、鹏华等基金公司相继传出新基金发行超预期的消息,新基金发行是否已经回暖?热钱是否在低位再度进入基金?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到的情况并非如此,由于渠道撞车及市场缺乏赚钱效应,已有相当部分的新基金推迟发行。
低风险品种仍受欢迎
从4月份数据看,一些新基金募集规模较大,如华安升级主题首发规模达到41亿元、债基鹏华丰盛也卖出超30亿的规模,博时基金发行的抗通胀QDII产品首发规模也有近20亿人民币,不少基金公司表示,这些新基金的发行数据“超预期”。
但中国证券报记者从基金公司了解到,新基发行市场上冷热不均现象明显。据了解,今年以来已有新基金获批之后“引而未发”,有基金公司一直拖到“获批基金必须六个月之内发行”的最后期限才告发行。
而对于上述新基金发行中的佼佼者来说,超预期募集规模的原因何在?博时基金副总裁李雪松认为,产品受投资者欢迎是很重要的原因,抗通胀QDII属于绝对收益产品,投资者和渠道都比较欢迎。无独有偶,鹏华丰盛同样是一只引进了保本策略的债券型基金。从这一方向看,低风险品种相对受渠道追捧,也是发行能够超预期的重要原因。
也有业内人士认为,从今年一季报看,老基金净赎回的趋势十分明显,约有1000亿元的净赎回。1月份之后,市场震荡下行,再现新基金发行全体回暖的可能性并不大,从各个渠道看,新基金发行仍不是易事。
出现结构性分化
从今年基金销售情况来看,结构性分化非常明显。有公司反映,今年以来“一对多”销售领先,数只产品在银行几日便销售告罄,渠道反应销售顺畅,银行还要求基金公司不要开通直销渠道分走持有人。据了解,某些银行倾向于与“一对多”业绩领先的基金公司合作,只要是阶段性业绩领先,渠道仍有较热烈的反应。
也有私募基金经理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从近期与银行接触的反应来看,阳光私募基金的发行并不乐观,近两年私募冠军往往业绩波动较大,投资者对相对收益风格的产品热度有所下降,反而更青睐操作稳健、申购费用较低的专户产品。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