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望价格更“亲民”
很多市民觉得,改造后的鲜鱼口更体面了,但商业味更“浓”了,很多小吃的价位,似乎不那么“大众”。
91岁的李大妈爱吃天兴居的炒肝,“以前每碗卖过8分钱、几毛钱、1块2,改造前卖2.5元,现在卖8元。”“有点贵,如果总来吃,有点费钱。”李大妈称。
多位老街坊表示,感觉这里的物品是专门卖给外地游客,这条街的价格,应该更“亲民”一些。
希望店面再增加
前日下午,65岁的陈先生就来踩点。
陈先生是老北京,家住鲜鱼口附近。在他的记忆里,老鲜鱼口店面一家挨一家,至少30多家。整条街看起来错落有致。
陈先生说,改造后的鲜鱼口,虽然路比以前宽了三分之一,但店铺明显没有想象中的多,物品也没有以前丰富。

5月5日,鲜鱼口天兴居炒肝包子店。当天,住在鲜鱼口胡同的老街坊回到面貌一新的鲜鱼口,寻找过去的记忆。昨日,鲜鱼口重张开市。

2005年10月,鲜鱼口胡同,拆迁前的街景。

2005年10月,鲜鱼口兴华园浴池。
1910年代,赵锡山父亲初到北京,从鲜鱼口开始做起帽子生意。自父亲算起,今年70岁的赵锡山一家在鲜鱼口生活了将近100年。
这位老人见证了鲜鱼口从繁华到冷清,从破落到拆迁,又到今日的重新开市。
赵锡山没有继承父亲做帽子的手艺,他喜欢用画笔画记忆中的老北京,自上中学开始,他便开始画老北京,包括东便门、金鱼池……特别是他生活了70年的前门鲜鱼口。
1930—1940年代
“黑猴”百货店最为著名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童年时的赵锡山几乎每天都跟着做帽子生意的父亲,穿梭于鲜鱼口街上,忙着给黑猴、马聚源等多家帽店供货。
鲜鱼口位于前门大街东侧,与大栅栏相对。赵锡山记得,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鲜鱼口商铺林立,人来人往,吃的、玩得应有尽有……热闹程度,甚至一度胜过大栅栏。
其中,田老泉和杨少泉两家帽店,门前都摆放一对木质黑漆猴子,冬天卖皮毡帽,夏天卖草帽,也兼营针头线脑、日用杂货,被称为“黑猴”百货店,在当时非常有名,也是整条街上生意最红火的店。
对当时不到10岁的赵锡山来说,爱逛鲜鱼口,更是因为这条街上不少商户的橱窗里,都有当时最先进的小火车模型,它们还配有轨道,能顺着一个方向开动,非常有趣。
1950年代
公私合营关闭老字号
1949年建国之后,鲜鱼口街既是居民区,又是商业街,这条街还凸显出时代变革的痕迹。
在这条街上,赵锡山还对会仙居炒肝店记忆深刻。他说,当时,父亲做完一天活,喜欢带他去看戏。待戏散场,父亲就带他到鲜鱼口,坐在会仙居,要一碗炒肝,一碗馄饨,那是最美味的夜宵。
1956年,公私合营之后,鲜鱼口里的大小店铺有了新归属。赵锡山说,常去吃夜宵的“会仙居”和路对面的“天兴居”合并。
天兴居的门脸小,勾炒肝的大锅支在门口,热气腾腾,香气飘散满街,很容易招揽食客。吃炒肝的人围在炒肝锅前,人手一个小茶碗,红亮的,现盛现吃。那时的价格,赵锡山记得“一毛钱一碗,不用粮票”。
回复该发言